第三十八节下乡笔记抄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走访完村里的农民,我觉得这村里的工作还是偏软,许多工作落实不到位。老霍在村里人缘好,但是威信不够。村民普遍说他“好说话”。

    人缘好,好说话,按理说是个优点,但是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这反而是一个弱点。许多政策在潭口实施不到位充分说明了基层干部的“执政自觉性”不够。在执行政策中政策落实不到位,走形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了解到老霍和村民大多来自黄县几个距离相近的村落,《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有笑声,村干部和村民们形成了抓生产、促发展的共识。我承诺,帮助潭口村协调落实抽水机安装项目,尽快为千女堤做好配套工程,这两个项目下一步抓落实的任务还挺重。

    这是一个大晴天。

    早晨4点多,村里就响起了上工的锣声。我们与房东一起吃早饭,大米稀饭加咸菜。饭后,我按规定交了两天的伙食费。

    我这次下乡住村既蹲了点又跑了面。早晨八点多,我从潭口出来,开始坐船沿江对龙塘镇的另外三个村进行跑面调研。快到中午的时候,我来到了美宝村。由于镇长和我们一起调研,午饭甚至还上了一小盘临高产的“天厨酱菜”,可能是从琼山临时买来的。这顿饭吃得不如在潭口那几顿饭舒服,有人陪餐即便是派饭也变了味。

    从美宝村向东6公里,我来到了原时空海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一带,从大图书馆的资料里,我找到并阅读了热作所、及热作所青锋班、六队、四队、一队、右改班的一些发展资料。

    在这里,我意外的遇到了元老院青年团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和带队的林子琪元老交谈之后得知,他们正在进行田野考察,这是元青团干训班的一项重要课程。

    “虽然学员几乎全是农家子弟,但是他们很少离开自己的村落,连去镇上的时候都很少,”林子琪告诉我说,“这样的考察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闻。”

    他们已经在琼山考察了一星期,下一个地点是到文昌去,比较两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异同点,做出考察报告。

    看到这些充满求知欲的少年少女们,我深感我们的未来正寄托他们的身上。

    与学员们告别之后,我爬上岭脚岭,对热作所一带做地景素描。结束后我来到了一处据说宋代就很有名的泉水,妇女们正在泉边洗衣服。我问,“过去的泉水比现在大吧?”

    她们争先恐后地说,小时候泉水比这大得多,她们小时候,也就是万历年间海南岛从不下雪。自从天启年以来,冬天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居然还下雪了,泉水也不多了。

    站在泉水边,我对明末小冰河极端气候的感受更深了,海南都能感受到极端气候,九边地区更是怎么得了!于是我更坚定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防灾救灾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太阳快落山了,我告别村里的乡亲们,在南渡江边乘船返回琼山。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方面,和乡镇乃至县市上报的数据。则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比如为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