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经国之才(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可奈何刚则易折,在他有生之年看到了杨秉,他觉得这个年轻人会走的比他更远,他心中有预感大宋江山的命运皆系于他的手上。


    杨秉应了下来,回道:“我自会以浅薄之身,谨记柯公今日的一番教诲!”


    柯政气息也愈发不平稳,杨秉明白柯相公身子需要修养便不再多打扰,在门外的小厮将他送别。


    柯政身子躺平后,口中依旧喃喃自语说道:“老臣还有多少犯上言,未向君直谏!一双草鞋踏破,终是走尽了你我的君臣路!”


    身侧的柯随已经别过了脸去,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身侧的老妇也是泪眼婆娑,显然柯政的身子也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了。


    从柯府回来的杨秉,身影有些萧索看起来像是失了魂一样。


    赵盼儿在府外候着,夜色彻底暗澹了下来后,在那门前的灯笼下身影就站在那里候着。


    杨秉没有坐上马车,而是从柯府一路走了回来。


    看到杨秉的这幅模样,她十分心疼知道他心中所想着的是什么,她明白至亲离别的苦痛,所以她如此的明白自家官人如今是何心情。


    老师逝去不久,如今柯相在官人心中乃是一位敬重的长辈,待他亲厚如自家子侄一样。


    她温声说着:“官人,用饭了没有?”


    ……


    柯政还是终究还是逝去了,也是追随着他心心念念的君主而去,留下的是人们对于他的挂念和不舍。


    丧事朝廷在此事上也是十分具有人情味,像是想起了这位两朝老臣对于大宋的付出,命礼部官员协助柯家众人安排丧礼事宜。


    而在柯政病重之时上门探望之人寥寥,可是丧礼之上多少故交好友纷纷都是当场。


    杨秉从丧礼之上离去,对于如今重新回朝的他,朝中却是少有人与他主动示好,只有当初同在太常礼院的张贤,还有与他同榜进士的沉嘉彦只是攀谈了几句便也离开了。


    如今的张贤少了当初的意气风发,那时的他还京后入了馆阁,出身清贵心里想写如何报效大宋社稷,如何能够身着紫袍为国而鞠躬尽瘁。


    如今的他却是满脸的愁容,与杨秉说起话时也是数次欲言又止,却没有说出来。


    张贤身为清流一系之中的中坚人物,如今的齐牧一心想要逼迫太后撤帘,而他却是厌恶了这无休止的党争。


    他们所谓的清流真的是道德无亏的君子吗?他并不去深思,可是身在其位却又根本身不由己。


    如今的杨秉虽然还京却是前途未卜,他也不想再将对方拖下水。


    沉嘉彦已经不似当初那样事事都要与杨秉分出一个高低,可如今却变得更加沉稳了,在官场之上慢慢适应了下来。


    在柯公的灵堂之前,这些人每个人都在歌功颂德,与他说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可是在杨秉心里柯公的功绩如何乃是供后人评说。


    他变得更加沉稳了变得不形于色,负着手从府内走了出来,恰好在此刻有一书生正在柯府门外作揖行礼。


    他头顶乃是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着宽博的衣裳面相白净身材修长相貌端正。


    他从府中出来见到书生,还以为是来搏名之人所以说道:“读书人当以科举为正事,这些绝非君子所为!”


    书生蓄有胡须,他知道能够进入府中的自然都是朝中官员,面对训斥不但没有露出窘迫,反而十分认真的回答着杨秉的话。


    “我乃是真正的钦佩寇公为人,虽然不能进入灵堂内,可在府外为其送行也是晚辈的一番心意!”


    书生面对杨秉表露出的不卑不亢,倒是让杨秉十分欣赏,为官一任早就不如以往了,他板着脸一身气势普通的书生早就讷讷不敢言语了。


    “杨修撰是今日唯一一个与我说这番话的,这过往之人对我眼光各异,却无一人上前与我说话,可以看得出您是真正的仁义君子!”


    因为他们的心中并不在意今日的这场丧事如何?自然也不会在意是否有人借柯政搏名。


    唤他杨修撰这个称呼显得如此陌生而又熟悉,他诧异的看着面前书生说道:“你认识我?你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吗?”


    进京赶考的士子多是这一身着装,面对杨秉的问话,书生答道:“在下庐州士子包拯,正是来京赴考的!”


    如今科举还未至,这个时候来汴京多是游学还有拜访名师以及温书。


    杨秉听到这个名字,有些诧异的看着面前的这位面相白净端庄的书生,怎么也无法和后世之中的那个影响融合在一起。


    杨秉还是有些不敢置信的继续问了句:“你的字是什么?”


    即使来自同一个地方想必也有同名之人,包拯有些不明白杨秉的用意,看他的神色像是认识自己一样,又像是并不确认。


    包拯拱手说道:“家父为我取字希仁!”


    儒家推崇仁政,所以有儒家风尚的家庭都会给孩子取字带有仁字,希仁就是对于仁的渴望和追求。


    真正的重合后,他是怎么也无法将记忆中的那个面如黑炭,额头有月亮疤痕的包拯和面前的书生重合在一起。


    包拯与杨秉的家世类似,都是官宦子弟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可不是什么富户出身。


    家中家境优握,方能够在如今能够在汴京安心备考,他的读书天赋只能说得上中上之姿,如今仍旧还未考取功名。


    面对后世如此鼎鼎有名的人物,杨秉的眼里并没有涌现出多么的崇拜和欣喜,也仅仅是微微的触动而已。


    并不是因为与印象中的人物差别而大失所望,而是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他,每一个书中的人物在他眼中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这历史就像是汹涌的潮水,有时候你即使知道结果也并不能做到改变它的流向。


    就像他明知道包拯的未来,也不会对于他横加干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