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收获(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虽已时至初冬,但山间小路依旧草木茂盛,路边杂草丛生,尽是些宁凝叫不出名字的野草,一些后世常见的野菜是一株也没见到,不知是被村民采完了,还是此处的植物种类与后世不同?一路上没遇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宁凝难免有些失望。其他大娘们反而习以为常,好些人本来进山就是捡树枝当柴火的,此时也四散开来,各自捡拾。
宁凝顺着小路继续向前,渐渐将其他人甩在了身后。
再往里走,她发现了一大片毛竹林,轻轻踩了踩毛竹周围的土壤,脚感松软,有些地方甚至有裂痕。
宁凝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竟然会这么好,她先看了看毛竹叶朝向哪边,然后在土中浅挖一下,果然看到了棕黄色的壮鞭,她忍住心跳,用锄头小心翼翼沿着鞭翻土,一点一点慢慢松土,终于挖出了一只新鲜的冬笋。
小心翼翼地放进背篓里,宁凝又在附近一连挖出了十多个,不知是这里村民不认识冬笋还是怎么的,偌大一片毛竹林,竟然无人采摘?
这冬笋好好处理后,可以存放四十天以上,她正愁寒冬将至,家中没有新鲜时蔬作为储备,有了冬笋,这个冬天的口粮就不用愁了!
她又挖了几颗,眼见背篓里放不下,这才停了下来。挖好后的笋坑她也好好地用土掩上,这东西只要不破坏根部,就还可以继续长。
背起背篓,宁凝继续向前走去,竟然又发现了几株食茱萸,这下真的是天大的惊喜,要知道,这食茱萸又叫椿叶花椒,在辣椒引进中国以前,主要的辣味调味品就是靠它。
不过好像这里的百姓还没发现食茱萸的用法?这扎堆的食茱萸根本无人采摘,她在镇上也根本没见过辣口的吃食。
这食茱萸一般长在野外,外号叫做“鸟不踏”,因为枝干上布满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也怪不得村民们没有发现它的妙用。
宁凝依旧小心翼翼,避开尖刺,将这食茱萸采了很多放进背篓内。
身后赵大娘已经在招呼了:“萧家娘子,快回来吧,再往里就是深处了,恐有危险。”
宁凝一边答应一边往回走,今天的收获已经很丰富了,她心情极好,与赵大娘汇合后,更是攀谈了起来:“大娘家是在村口的赵家杂货铺吗?”
赵家大娘手中抱着柴火,笑眯眯地回答:“是的,小本买卖,也赚不了几个钱。”
宁凝心思一动,沉吟片刻后问道:“那大娘家平日里卖一些米粮吗?可有黄豆?”
“这个自然有。”
宁凝心下一喜,现如今豆腐生意渐渐走上正轨,对于黄豆的需求量极大,若是每日都在镇上买,靠她和萧母两个女人抬回村子,也实在有些辛苦,不若直接在村里的杂货铺进货,让赵大娘家里人按时送来家中,应当可以节省不少力气。
想到这里,她就小声将自己的打算说了。
赵大娘没想到这萧娘子张口就是百八十斤的大订单,一听之下难免面露愕然,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是两家都得利的买卖,也就小声答应先回去和当家的商量一下。
那宋大娘见到二人嘀嘀咕咕,隐约捕捉到黄豆二字,早就心思浮动。宋大娘的儿子宋大强是村里镇上出了名的闲汉,每日不务正业,最喜欢在各处瞎晃荡。
宁凝带着萧家母子在镇上卖豆花的事儿,她这两天也听儿子说了,据说生意还挺红火,心中早就冒起了酸水,此刻又听到宁凝提起黄豆,心想定然是和生意有关,干脆大声问道:“萧家小娘子,听说你现在每日都去镇上做生意呢?是卖什么呀?”
其他几位大婶也回身望向宁凝,村子里统共就百十口人家,压根儿不藏事儿,宁凝卖豆花的事其实她们早就听说了,只是与宁凝不相熟,一直没好意思开口。
宁凝倒也不遮掩,大大方方地说:“卖豆腐呀。”
大婶们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悄声议论:“竟然真是豆腐?”“那东西竟然可以当吃食卖?”
宋大娘继续追问:“我听说买的人可不少呢!这豆腐不是酸涩的吗?我咋瞧着那些镇上的人还挺爱吃?”
这打探的意味可就太明显了,旁边几位大婶也支起耳朵在听。
也别怪村民们惊奇,这年头,来钱的渠道太少了,农民们更是只知土里刨食,顶多就是将家中吃剩下的米粮,又或者是攒下的鸡蛋拿去镇上,也换不来几个钱。
宁凝笑嘻嘻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前些天试着做了一些,感觉还行,就想着拿去卖,毕竟我们家既没有米粮存储,也没有田地,不赶紧想法子换些银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