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建文朝人口七千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兵学院想要对接小教场,朱允?自然是没有意见,宽泛的理论,无法代替实际的操作,真正的人才,从来都是知行合一。

    古朴走后,朱允?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户部为支持教育,投入财政已不下三百万两,这一笔费用足以支撑大型战争,可投入到教育里面,却显得捉襟见肘。

    礼部屡屡伸手要钱,不是因为贪婪,而是教育就是个无底洞,丢进去十万两,没响声,丢进去一百万两,依旧没响声。

    随着社学的快速铺建,文教兴盛的苗头越来越旺,民间先生更是踊跃加入其中,加之接连几年国子监结业监生大部也被分流到府、县、社学之中,初步解决了先生不足的问题。

    社学兴建,需要先生,更需要建筑,而这些都要以大量的财政为支撑,以建文六年来论,全年新开社学数量为三千二百座,其中超过两千座是完全新建的,而每一座新的社学学堂,耗费的钱粮就不下五百两,这还是压低成本之后的结果。

    现在礼部已经开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县学、府学上,尤其是扩大县学成为了最紧迫的问题。

    一个县里面,存在的社学是数十、上百,但县学却只有一个。

    想要让县学接纳自社学升上来的学子,就必须扩大县学的屋舍数量,从三十几间房,弄到三百多间,大通铺一开,容纳个一两千人没问题。

    县学要扩张,钱呢……

    问题又来了,县学扩张了,府学难道就不需要扩张,府学扩张了,国子监难道不需要扩张?

    大明的文教与唐宋时期是不一样的,唐宋时期的文教更集中在读书人一个集群上,而大明的文教战略,则是面向全民,所有大明子民的孩子都应该上社学。

    摊子太大,耗费的钱财更是难以想象,夏元吉为了支持教育,咬着牙,将刚刚入库还没暖热的钱钞调出来一百万两,用于县学扩建或重建。

    文教在生根,在发芽,破土而出的是未来。

    朱允?承压,户部承压,地方衙门承压,为的都是大明未来,只有熬过十年,人才基数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量变诱发质变,到那时,大明将迎来人才济济的时代。

    翌日朝会。

    在处理过一番朝政之后,户部尚书夏元吉走了出来,禀告道:“皇上,自建文四年下旨要求清查人口,重造黄册,颁布照身帖、照身牌,现已过去两年又七个月,经地方官员、御史、监生等数以万计人员不懈努力,终完成黄册重造,厘清人口多寡,土地多寡。”

    朱允?微微点头,朝廷为了这些事,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也应该给出一个结果来了。

    夏元吉清了下嗓子,看了一眼手中笏板,高声起:“考虑到黄册编写多没有考虑周全,一些地方上黄册缺少女子信息,纰漏较多,户部为确保数据真实,以户部及地方发行照身帖、照身牌为准,核算了除西疆省外全部人口,包括农户、军户、匠户等,天下户17583754,口71658439,对比洪武二十六年,增加1430884户,增加6512627口。”

    朱允?目光炯炯,七千多万人口,这个数据对于发展了近四十年的大明来说,应该是靠谱的。而洪武二十六年到建文七年,已经过去了近十二年,十几年里,净增加六百五十万人口,虽然有些低,但考虑到古代人寿命不长,发烧风寒都可能挂了,洪武时期、建文时期的灾害,战争减员,这个数据问题也应该不大。

    夏元吉继续禀告田亩数量:“一条鞭法与清查土地之下,连同天下卫所,总计田42764万亩(即四亿两千七百六十四万亩),相对于洪武二十六年,减少42312万亩。”

    朝堂之上,顿时骚动起来。

    洪武二十六年,朝堂清查田亩,合计是85076万亩,可到了建文朝,竟突然锐减一半,这个结果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从八亿亩,直接掉到四亿亩,是谁都能承受。

    给事中陈继之当即走出来:“皇上,臣弹劾户部办事不力,或存包庇,隐瞒土地田亩。”

    一干官员附议。

    朱允?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

    夏元吉沉默,户部司的主事朱高炽走了出来,喝道:“洪武二十六年清查出八亿五千万亩,你们也敢信吗?”

    此话一出,朝堂肃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