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大督官三更(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齐泰沉声。
记忆有些恍惚,在朱允?登基之前,他曾动过削藩,除掉燕王的心思,他登基之后,自己屡屡进言,希望朱允?发杀机,削藩燕王。
可这一晃五年,风云变幻,燕王臣服了,周王死了,齐王死了,宁王也臣服了,其他藩王一股脑入了京,要么成了商人,要么守着矿山当金山在家里过日子。
洪武藩王二三十,就这么眨眼间被朱允?收拾得一干二净。
可令齐泰疑惑与费解的是,朱允?削藩最畏燕王朱棣,可偏偏在这种关键时候,竟启用了朱棣,还将十万京军交付于他!
这种信任,这种托付,实在是有些不像是自己认识的东宫太子朱允?,更像是换了一个人。或许,登基称帝,手握乾坤,气度、心思与手段都变了吧。
开封府囤积有大量粮草,足够大军取用。
夜深人静,朱棣坐在大帐中,听闻杨烽火的事之后,当即传唤杨烽火,问询后,与徐辉祖、刘?、薛夏等人商议之后,提拔杨烽火担任五军营三千军士的督官,专职鼓舞军心、培养军士意志,激发军士士气。
受朱允?新军之策革制影响,大明军队中虽然没有推行“双首-长制”的政-委+军事长官,但为了强化军士的忠君爱国思想,培养军士为国征战,马革裹尸的信仰,军队中设置了不少儒生为主体的督官。这些督官大多良莠不齐,但为首的三个督官,却是闻名于整个京军,是为京军三大营大督官。
三千营大督官??陈济!
五军营大督官??陈洽!
神机营大督官??陈浚!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三人是亲兄弟,为京军称为“三陈大督官”。
陈济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有着“两脚书橱”之美誉,原为布衣,后为杨士奇推举进入翰林院编修《太祖实录》。
出于培养京军政治思想的需要,朱允?在翰林院中选拔人才进入军队,宣读忠君报国,杀敌立功的事迹,陈济信手拈来,自春秋战国,至大明建文,讲得军士热血沸腾,被朱允?重视,提拔为大督官。
再后来,茹?推荐陈洽,徐辉祖举荐陈浚,先后进入京军,逐渐展露头角,成为了京军最高的督官,承担着朱允?培养军队思想、意志、士气的重任。
此番出征,陈济因身体不适,没有随行,由王景彰、陈洽、陈浚担任三大营大督官。
按照正常编制,京军每千人需配置一位督官。可因为优秀的督官太少,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又不喜欢将就,不合格的腐朽的,没办法调动军士士气、培养军士意志的督官,都报给朱允?,被调离京军,导致此番出征,十万京军,只有三位大督官与四十位督官。
如此少的督官,如此多的军士,平摊下来,一个督官要管两千多人,根本无法顾全,这也就导致有些军士没得到照顾,意志不够坚强,以致于还没出关,就出现了个别逃兵。
这是督官失职,是需要担负责任的,但此时朱棣也没办法处理过甚,因为不怕死的督官数量实在是不够,虽有武将在一旁节制,但论说话,论鼓舞士气,粗人还真不一定顶得上读书人,要知道读书人硬起来,还可真是浑身碎骨浑不怕了。
西北的军情文书已经不再直走京师,而是先走朱棣的军营,再走京师。
宋晟、杨荣再发急报,央求朝廷务必快速起兵出征,万万不可延误。
朱棣看着这份军情文书,对徐辉祖、何福、刘?、薛夏等人说:“从宋晟的告急文书中可以看得出来,西北情况不容乐观。”
徐辉祖看着文书,皱眉说:“帖木儿遣离各国使臣?”
朱棣淡然一笑:“这不过是帖木儿想要保守军事秘密,掩盖进攻目标,想要出其不意东进罢了。”
徐辉祖凝重地点头。
帖木儿这是将战争的准备做到了极致啊,连使臣都给赶走了,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想大干一场,而且还渴望取得全胜。
何福有些担忧,问:“帖木儿会不会提前兴兵东进?”
朱棣忧愁地说:“现在我们已经出兵,都到了开封了,倒不担忧帖木儿会提前东进,而是担心他拖延东进。”
“拖延?拖延的话岂不是等到冬日,冬日走高山险路,他就不怕出意外?万一来一场寒灾,牛羊马军士都冻死在山里也不是不可能。”
徐辉祖连忙说。
朱棣当然知道这个道理,辽东每年都有冻死牲畜与人的报告,尤其是建文五年底的寒灾,听说辽东一些女真部落直接被冻死一半,惨不忍睹。
可问题是,冬天冷得要人命,夏天热起来,也一样要人命啊。
西域的气候,诡的很。
听说一到夏日,白天温度简直能把人给烤了,除了骆驼,牛、羊、马都不敢走白日的沙漠。
若帖木儿夏初出征,等打到哈密附近,夏天估计还没过去,他们想要穿过瀚海抵达敦煌、瓜州,那就太难了。若延迟至秋日出征,对帖木儿反而是一个好的机会,可对大明来说,压力就太大了。
看来,得让宋晟拿着小木棍,戳一戳帖木儿……
PS:
感谢v臭不要脸v读者兄弟的打赏,十分感动,十分感谢。也谢谢大家的支持,月初有票的请给惊雪,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