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西北军情至三更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漫长的五年光景,恍惚了岁月。

    朱允?握了握拳头,站起身来,迎接着建文六年的到来。

    元旦。

    朱允?携皇后马恩慧、太子朱文奎再次出现于国子监,与民同庆新春,告别这个凄冷的冬日。

    这一年朱允?的宣讲主题依旧是教育。

    在朱允?看来,大明的基础教育还是没抓起来,各地社学不到位,县学不敢扩招,步子太慢,胃口太小。为了表达对教育的重视,朱允?第一次松口,允许省一级办理国子监级的高等学府,即地方国子监,地方国子监监生肄业,可以直接参加朝廷会试,无需再进入南京国子监修习,同时鼓励监生“历练”。

    这个政策的编制,是杨士奇提出来的,在杨士奇看来,大明需要吸取唐朝时期的历史教训,即读书人增多,当官的太多,朝廷无法安置的问题。

    唐代各类使臣的问题,如劝农使、转运使,就是读书人太多,朝廷安排不了的结果之一。

    读书人的道路不能太死,朝廷需要鼓励与支持地方办学,侧重使用杂学来引导监生走向官途之外的道路,如医师、匠人、通事、商人等等。

    朱允?知道杨士奇说的是长远的事,至少是未来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之后的事,但未来的事,不能交给未来办,政策需要有前瞻性。

    虽然一场寒灾给大明带来了不少创伤,但当春风吹来时,冻裂的手会逐渐愈合。大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百姓们也有着自己的坚强。

    无论是苦难的还是欢喜的,日子总要过下去,没有人真的会一直沉落在过去里不可自拔。

    当冰雪消融,大地回暖时,一封军情急报送到了京师。

    武英殿。

    朱棣、徐辉祖、铁铉、刘?、何福等一脸严肃。

    解缙站在前面,宣读:“据可靠情报,帖木儿帝国正在快速动员兵力,民工征调数量甚至超出百万之巨,有战争同时移民之可能。亦力把里的沙米查干判断,帖木儿极有可能会在今年夏秋发起战争。宋晟判断,帖木儿应在夏日进攻亦力把里。杨荣判断,帖木儿定会选择夏日进攻亦力把里……”

    “西北局势有变,万望朝廷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过甚,以免影响军务,危西北而天下惊,臣等速报,乞盼回音……”

    朱允?背负双手,审视着屏风上挂着的西域图,转身对朱棣等人说:“帖木儿按捺不住,已经准备出手了,你们有何看法,宋晟、杨荣的判断是否可信?”

    朱棣上前,看着舆图西北方向,严肃地说:“皇上,臣以为宋晟、杨荣的判断应是可信。帖木儿身经百战,懂得趋利避害,夏日是他进攻最好的时机,一旦拖至冬日,以西域之高山崎路,瀚海狂沙,将会折损兵力过甚。作为统帅,不会选择在冬日进军。”

    徐辉祖赞同朱棣的看法,说道:“帖木儿东征的决心与意志是不会改变的,他所能选择的,只是时间。夏日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既然帖木儿帝国全力动员战争力量,想必在今年夏日便会东征,我们应该早作准备。”

    铁铉沉吟着看着舆图,听着朱棣与徐辉祖等人的分析,最终站了出来,表示反对:“臣以为,朝廷应对帖木儿东征的准备是应该提前做好,但出兵的时间,可以延迟,不宜过早。”

    朱棣皱眉,看向铁铉:“自京师出兵至嘉峪关,路途极为漫长,虽朝廷沿途准备了粮仓,没了后勤之忧,但步兵行军五千余里,至少也需两至三个月抵达,即便是一月底出兵,抵达嘉峪关时要近五月了,加上军士远道奔波,需要休整,怎么说也需要四个月的时间,缘何还要延迟?”

    面对强势的朱棣,铁铉没有畏色:“之所以推迟出兵时间,是因为大明支撑不起如此大规模的征战,只能缩短作战时间。燕王请看舆图,即便是帖木儿准备好了东征,夏日开始,等帖木儿翻越群山,击溃亦力把里,打下哈密,没两个月的时间,他能做到吗?”

    朱棣沉默了。

    听说天山路很难走,而且气候多变,帖木儿即便是顺利过了天山,亦力把里的沙米查干也会全力与其作战。不过在朱棣看来,沙米查干根本不是帖木儿的对手,失败是一定的。

    可亦力把里很大,帖木儿不可能放任背后出现敌人,只能一路扫荡而去,彻底消灭亦力把里的军事力量,而当他们推到别失八里时,至少也要两个月的时间。

    若是大明主力提前两三个月抵达西北,就需要多准备两三个月数十万大军的口粮,而这个压力对大明来说是很大的,哪怕是朱允?准备了驼城,准备了母马,准备了后勤,这个压力也是会压死人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