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杨溥是个大忽悠(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朱允?眼前一亮,杨溥的主意?这个家伙为人谨慎,看似老实忠厚,实则心里花花肠子一堆,在大同的时候就忽悠胡?去找马哈木谈判,结果把马哈木的野心勾起来了。现在他又忽悠宋正臣抓了茹?,这未尝不是一步好棋……
刘长阁见朱允?沉思,主动提议:“皇上,可需要派人释放朱高煦与茹?,免了麻烦?”
朱允?沉思再三,微微摇头,道:“有人想要立威,天下人都看着呢,朕又如何能拒绝?让他们入京,大朝觐热闹点也好。”
茹?年龄不小了,在朝廷中摸爬滚打熬过了洪武风雨,可不是什么愤青,而是老谋深算,深沉老道,他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依然敢于扣押朱高煦,其用意,可不是朱高煦本人。
这个老狐狸是想借朱高煦发威,告诉全天下的官员,他茹?在处理山西移民问题上是容不得沙子的,哪个敢虐待、欺负山西移民百姓,他就敢于斗到底。
不信你们都睁开眼看看,皇亲国戚,高阳郡王,燕王之子,老子都敢抓,你们这些地方官吏算个求。
朱高煦只是一个倒霉蛋,茹?不直接来京师参与大朝觐,绕路跑来跑去,不就是想抓个典型嘛,哪怕他不抓朱高煦,也肯定会抓一个李高煦、张高煦之类的来京师。
既是如此,那就配合配合他吧,移民五十万,居功甚伟,有点要求还是要满足的,至于朱高煦,估计免不了一顿胖揍……
“还有其他消息吗?”
朱允?走着问。
刘长阁跟在一旁,尽量用身体挡着寒风:“国子监杨士奇举荐的冉忠,经安全局核查,确系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冉求后人,其家族已是衰落,冉忠这一脉,只有八个族人。”
八个?
朱允?眉头微皱,到这个程度,基本上也就是一脉单传或两脉传承了。
“还有呢?”
“皇上特意嘱托的,安全局也调查过了,其虽家境偏差,却书籍满堂,尤以儒家学问为主,批注最多的书主要有《论语》、《春秋》、《大学》……”
刘长阁说着,多少有些疑惑。
调查冉忠,为啥要调查他看的什么书?
朱允?听闻后很是满意,吩咐道:“请他来京师一趟吧,要快。”
刘长阁答应着,见朱允?心情不错,问出了心头的疑惑:“皇上为何只点出了高阳郡王,对魏国公府的徐增寿……”
作为“同党”中人,李增枝住过单间,朱高煦享受过板子,可徐增寿却没一点额外待遇,这有点说不过去。
朱允?将手藏在袖子里,外面的天有些冷:“朕点出了朱高煦,唯独放过徐增寿,原因只有一个,朱高煦是藩王之子,徐增寿不是……”
借朱高煦敲打下朱棣,告诉朱棣,你儿子犯了错,但我没处理他,这是给你面子,要好好办事,要不然让你儿子好看。如果换徐增寿敲打徐辉祖,那就完全没必要了,徐辉祖是个老实人,也很清楚界限在哪里,他是不需要敲打的。
当然,徐增寿会不会因为李增枝找他喝酒聊天而害怕,那就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大朝觐将近,元旦也将近,六部衙门大部分都休假了,只留下了一些当值人员。按理说内阁也可以轮休了,但大朝觐期间,内阁大臣不露个脸怎么行……
眼下最忙碌的依旧是吏部与礼部,尤其是吏部,若没有国子监数学监生的帮助,估计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了,即便如此,吏部也是从早忙到晚,毕竟几千多外地官员要来,这些官员不是来了见个面,吃个饭就回去了,是需要在京师过春节的……
别看只是一千来个县,合计三百多的府州,就以为就这点人了,一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可是有几十号人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来,但朝廷序列的官还是要跟着的,吏员就待在家里候着吧。
礼部官员整天都埋头于“揭贴”之中,所谓“揭贴”,就是初期考核加考语的文书。
官员的考核也并不是年终才开始,而是每个月都有,县官每个月对所属官吏功过成绩考评造册送给州,州官每个月对县官考评造册送给府,府这一级就不按月来事了,而是按年。一年快到头了,府官整理整理文件,送给布、按二司衙门。布、按二司衙门翻看几眼,写点评语,送给吏部,吏部收到的这一份汇总文书,就是“揭贴”。
大朝觐伴随着大考核,考核的一个主要依据,那就是“揭贴”。
因为“揭贴”是由地方送到吏部的,所以在大朝觐之前的地方,通常是比较热闹的,官员们也很活跃,今天请某个官员去红楼叙叙旧,明天去哪个官员家里坐坐,当然,空着手上门是不符合交际礼仪的……
按照安全局的一些情报,有官员在大朝觐之前,赶牛车五辆,载银铜数万,行走于野,穿州入府,如果配几个侍卫,挂上招牌,那就可以充当皇室中央钱庄的运钞车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