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武举法》(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图纸中刻画的英烈碑,庄严肃穆,巍峨屹立,雄伟壮观。碑身高达九丈九,暗合佛教八十一难的悲壮,道家九为阳数之极,儒家九为至尊之数。正面金光大字“大明英烈永垂不朽”,即有震慑人心的庄严,又契合佛之金身,道之黄老之学。
细观英烈碑底座,构建于一个庞大的阴阳图之上,而底座之身的建筑,则又设计为佛家与民间接受度极高的莲花座。
碑身顶部,设大明国徽。
碑身两侧,则雕以浮雕纹饰,浮雕内容以大明重大事件为主,比如鄱阳湖之战,收服北平,捕鱼儿海之战等。
如此方案,即满足了佛、道两家财主的主张,也没有失去大明英烈碑的本意,即融合了多种文化与信仰元素,也彰显出了该有的肃穆与庄严。
道源满意至极,张真人连连点头,姚广孝、郑赐与严奇良却高兴不起来,一个个愁眉苦脸。
郑赐看向朱允?,有些底气不足地说道:“皇上,九丈九的高度,用巨石根本无法实现,若用砖木混合,又无法保持长久……”
姚广孝看向郑赐,这个工部尚书也难啊,看这图画规整,还特意上了色,上面还有一些注解,一看就是朱允?的亲笔之作,郑赐想要反对,也得绕着圈子来。
朱允?没有回复郑赐的担忧,而是看向道源与张真人,问道:“你们认为如何?”
道源与张真人对视了一眼,两人齐声道:“极好。”
朱允?点了点头,看向郑赐与姚广孝,认真地说道:“英烈碑不以砖石为主,也不以巨石为主,而已钢筋为骨,混凝土为肉,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巨碑,具体如何搭建,如何实现,工部还需研究。”
“这个,工部可没有先例……”
郑赐有些为难。
钢筋混凝土碑,这是什么?
从未听闻,更无先例啊。
虽说在各地修筑的混凝土道路得到了极大认可,但毕竟那是平铺的路,不是站起来的塔。即便是修出来了,也很可能是堆个两三丈的高度,它不可能高达九丈九啊。
户部严奇良也表示担忧:“如此方略要想实现,恐怕会耗费不少吧?”
道源听闻,当即表示:“若如此巨碑可以实现,老僧就是化缘,也会供以充分。”
严奇良无话可说。
既然佛家愿意出钱,甚至都说出来要饭存钱的话了,户部再哭穷实在是没意思了,毕竟户部才占了一点份额。
朱允?见姚广孝也想要劝说,便先一步说道:“会通河疏浚打造水柜,而制备的钢筋混凝土经过测验,滴水不漏,且能抗巨锤之力,堪比山石,说明这一条路是行得通的。既能行得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塔,这些细节朕会交代清楚,工部负责摸索,先于他地筑三丈碑为实验,取得成效之后,再筑英烈碑。”
姚广孝见朱允?胸有成竹,也不好再说什么。
“姚师父留下,其他先退下吧。”
郑赐、道源等人施礼离开。
朱允?看着日益老迈的姚广孝,挥退左右,然后示意姚广孝坐下。
姚广孝盘弄着佛珠,平静的等待着。
朱允?沉吟许久,方开口道:“师父认为南京适合作为帝都吗?”
姚广孝猛地瞪大眼睛,心头狂震,这个问题属实太大,牵涉太广,想要回答殊为不易。
最让姚广孝感觉到不安的是,既然朱允?问出了这个问题,就不是来征求肯定答案的。若他断定南京适合作为大明帝都,是绝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疑问的本身,就意味着否定与批判的存在。
姚广孝看着朱允?那一双极为认真的眼睛,沉声回道:“可问太祖之意。”
朱允?很清楚,姚广孝不是让自己跑到孝陵找朱元璋聊天问问去,而是看看太祖在南京适不适合定都上怎么做的,换句话就是:
皇上你想搬家,那你得看看太祖怎么盘算搬家的,不说找找理论依据,至少也得找找搬家经验……
太祖朱元璋是很想搬家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虽说南京虎踞龙盘,即有长江天险,又有群山险峻。可问题是,老朱也很清楚,大明它不是独栋别墅,一家人住进来舒坦就够了,大明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东西南北都有门,门外面还有打家劫舍,偷摸拐骗的家伙,不把这些门管好了,别墅再舒服,也无济于事……
老朱想搬家,想过开封,想过凤阳,想过西安,尤其是凤阳,老朱可是动了真格,弄了施工队,真营造起皇宫来了。只是还不等老朱组建新的搬家货运公司,凤阳就烂尾了。
从种种迹象来看,朱元璋是不满意南京的,只是苦于没有代替方案,只好将就一下。可朱允?不能将就,再将就下去,说不定几十年后北面的骑兵都能在长江对岸喝水了。
重心不北移,大明这个巨人就很难打出直拳与勾拳,双手将如同锁住一般,困在袖子里,难以施为。
“你知道朕为何安排你来监工修筑大报恩寺与英烈碑吗?”
朱允?轻轻问道。
姚广孝刚想说自己与佛家的关系,可突然想到,若如此简单皇上还会问吗?莫不是自己参与如此巨大的工程,是有隐含的期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