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官喜欢落井下石(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不久之后,朱允?便收到了李景隆、李增枝的请罪文书。

    朱允?看过之后,不置可否,直接丢在了一旁,等待解缙等人的调查。

    这是建文朝第一次牵连性调查,涉案官多达六十余,就连应天府府尹正三品的官员也牵涉其中,朝廷一些御史、给事中、员外郎、主事等官位虽低,实权却大的官员更有十六人之多,还有一些五军都督府的将领参与其中。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解缙与刑部得出了一个结论:

    曹国公府结交官员、将领,自成一派,意图不轨。

    与此同时,一直没有动静的都察院似乎突然消息灵通起来,一封接一封的弹劾奏章递了上去,甚至一些御史开始追究起李增枝太祖热孝期间逛妓院的事,李景隆、李增枝在广东贪污、勾连商人的事也被扒了出来。

    朱允?听闻之后大怒,下令革去李景隆左军都督府府事、李增枝左军都督之职,同时将李增枝逮捕入狱,并下旨禁足李景隆,待事情查明之后再作处置。

    一时之间,朝廷内外震撼不已。

    朱允?登基不到两年,就对国公动手了,而且还是霹雳手段,毫不留情。

    刑部官员与安全局官员对于李增枝没什么好感,但奈何李景隆毕竟是曹国公,能量依旧还在,虽被禁足家中,但朝廷中依旧有些人为其开脱,尤其是军队一脉,上书求情者众,其中就有都指挥杨松、顾成等人,甚至到后来,江阴侯吴高、安陆侯吴杰也上奏折请求宽恕李景隆与李增枝。

    这些武勋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李景隆本身,而是因为李文忠,因为他们亏欠李文忠,敬佩李文忠。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

    而当时李文忠接管大都督府只一年,面对如此腥风血雨,朝廷人人自危,不敢多言,只有李文忠先后三次上奏折,力劝朱元璋莫要大肆杀戮官员。

    前两次上奏,朱元璋压了下来,没作理会。但第三次上奏时,李文忠真正触怒了朱元璋,在奏折中,写上了“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的话。

    朱元璋指着李文忠大骂:“小子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

    李文忠毫不畏惧,朗声答道:“皇上杀尽功臣宿将,一旦边疆有警,或内有叛乱,那时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愿皇上三思。”

    朱元璋勃然大怒,决定将李文忠一并给杀了,若不是后来马皇后跪地哀求,李文忠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虽然李文忠的劝诫并没有止住朱元璋的屠刀,但当时的官员与将领,无疑看到了李文忠的“保全”之勇、之信、之义,对其敬佩由衷而生。

    后来李文忠虽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产依旧存在,庇护着曹国公府。

    朱允?看到了这股庇护的力量,也明白了历史上“自己”为何会信赖李景隆,他站在统帅的位置上,是有着军队背景的。

    只不过武勋的冒死求情与文官的落井下石比起来,显然是不够看的。

    御史们很有效率,将李增枝的罪行罗列出十六条之多,并给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总结:

    按律当斩。

    朱允?看着刑部与内阁递送上来的文书,也有些挠头,自己的初衷只是惩戒下曹国公府,警告下其他人,莫要勾结官员,结党营私,可不成想,事情到现在俨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处不处死李增枝,在朱允?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要死的不是李景隆。

    只不过在这个事件中,文官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团结,御史的紧密配合,对话语权的操纵,让朱允?有些不安。

    “命东厂接管调查,查探李增枝罪行是否属实。”

    朱允?并没有被文官牵着鼻子走,而是将案件压了下去,将办案权转移到了东厂。

    在此事之外,礼部与安南使臣的交锋也告以结束。

    在朝会之上,安南使臣提出割让部分土地,以求明廷原谅冒犯之罪,并表示会将俘虏百姓送归大明。

    朱允?并不认可这个结果,但考虑到内阁支持,加之今年朝廷开支过大,事务过多,不宜远征安南,便下旨道:“安南割地不足以偿祸乱之害,命安南偿还一千万两,以作赔偿之用。”

    安南使臣错愕不已,一千万两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安南国狭,银矿又少,哪里能拿得出如此之多银两。

    “此事臣不敢擅专,当归问主上,再回禀天朝。”

    安南使臣不甘地回道。

    朱允?冷冷地看着使臣,道:“转知胡季?,若他胆敢欺罔大明,朕将兵发百万,马踏安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