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李长安的手记(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巳为十二地支之一。二字的下半部分相同。)


    放下笔,李长安忍不住摇头啧啧轻笑,将其放在一边,等待墨迹变干。


    然后靠在椅背上,闭眼盘点自己这半年多的收成。


    大汉这段时间借助开辟商路之便,顺利进入南方三府,并且迅速铺散开来。


    东南三府和南方三府,逐渐连成一片。


    因为大汉的势力扩张。


    文道修行也走上了快车道。


    每个月散布出去的诗文越来越多。


    现如今,已经有六十首诗文,借助各地文昌碑传播开去。


    这还是李长安刻意放缓速度的结果。


    大晋文坛开始出现一种极其怪异的现象。


    有的诗文明明极好,却就是没有登上文圣榜。


    反而只集中出现在一地文昌碑上。


    还有其他地方的文昌碑,因为零星文士拜了文名,所以向外传了一些。


    好多文宗大师出手,虽然在文圣榜上占据了前列甚至榜首。


    但却在一郡一县的文昌碑上败北。


    怪异无比。


    四院一监也都在找这些诗文的出处,始终一无所获。


    不是没有人怀疑李长安。


    恰恰相反,很多人都在怀疑,但就是没有证据。


    这半年多来,每个月都有三品大儒过来查看,可是李长安封闭识海,除非有人也开辟出了识海,否则结果永远都是一无所获。


    如今脑海中的文窍,已经有三成被点亮。


    虽然每一首诗文产生的文气并不算多,但汇聚在一起之后,已然隐隐有了江河之势。


    识海上空,地位极其特殊的《将进酒》诗文星辰熠熠生辉,四周的星环璀璨如宝石,围绕着星辰缓缓旋转。


    而在文气云海里,还有一枚枚古朴篆字沉浮其中。


    这些便是李长安尝试数百次后,找到的印刻本命文法的办法。


    识海是文道和武道的交融之地。


    关乎成圣之道。


    体内一切文气和武道真气,都受到识海掌控。


    李长安便将识海作为承载文法的地方,借助文气云海日夜淬炼。


    终于在没有文的情况下,硬生生用文气凝练出了本命文法篆字。


    “只要一切顺利,最迟明年,我的所有文窍就能全部点亮,届时《大周天玄法》迈入七品圆满。”


    “冲击六品,再无阻碍……”


    李长安睁开眼,看向屋顶,


    “至于武道,修为境界虽未变化,但肉身体魄却在内丹的淬炼下,不断提升。”


    “根基越发浑厚强盛。”


    “只可惜,《百刀图》中的刀意虽然熔炼了一些,但却并未再出现强大招式,反而成为了四式刀法的养分。”


    “杀意修行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是因为……太久没杀人了吗?”


    “现在的战力,依然被困在六品巅峰层次。”


    “想要突破横跨四个小境界的桎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天阶天骄之上,到底是什么?”


    就在李长安沉思的时候,一阵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叩叩叩……”


    “参议大人。”


    “进。”


    进来的,是薛世清。


    作为十八名得到赠诗的官员中,最早和李长安有接触的人。


    薛世清的表现可圈可点,已经被提拔到了主事一职。


    “大人,这是今日的汇总卷宗。”


    薛世清抱着一沓卷宗放在书桌上。


    李长安点点头,把眼前的东西放到一边,翻开卷宗。


    “大人,我们明日是去宛川府城,还是直接去下面的郡县?”


    薛世清轻声问道。


    李长安边看卷宗边说道,“先去府城。”


    “明日所有镇抚使,还有大部分主事司务,都会先到宛川府城碰面。”


    “要对过去的大半年做一个汇总。”


    “另外再对未来做详细的部署安排。”


    “我们看似走了两府之地,但也只是实地勘查,还需要从整体方向上再做梳理。”


    “南方三府这么大一片土地,最终要形成一个整体,互相有分工,互相有配合,这样才算把赈灾做到路子上。”


    薛世清将李长安说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半年多来,跟着李长安的时间越长,他越能体会到这位参议大人行事之中蕴含着的道理。


    看似诸事繁杂,甚至两个县之间的农耕之事完全不同。


    但总能有条不紊地将其一一解决。


    好似庖丁解牛,颇有治大国如烹小鲜之感。


    薛世清视线落在桌边的一张纸上,目光扫过,顿时咳嗽了几声,像是被口水呛住了。


    李长安听到动静,抬头看过来。


    注意到薛世清看了自己刚刚写的那个故事,笑着问道,“如何?”


    薛世清脸色瞬间涨红,“这……这个……”


    “没事,你尽管说。”李长安放下手里的卷宗,示意薛世清别紧张。


    薛世清犹豫踌躇了片刻,才磕磕绊绊说道,“这故事关键便是那一副对联。”


    “只是未免……太……太过……粗俗。”


    李长安哑然失笑,“这种故事大多流传民间,可没有那么阳春白雪。”


    “看起来不觉得颇有意思吗?”


    “狐妖都会吟诗作赋了,反观读书人却读成了书呆子……”


    “至于那副对联,对仗工整,精妙绝伦,尤其那个‘挑’字,啧啧啧……”


    薛世清面色涨红,再次剧烈咳嗽起来,“咳咳咳……”


    李长安哈哈大笑,摇头说道,“算了,不逗你了。”


    “这种下里巴人的故事,我留着到时候送到勾栏里去讲。”


    薛世清扯了扯嘴角,“大人,就没有稍微不那么……的故事?”


    “如果尽是这种,下官担心会污了大人的文名。”


    “有啊。”李长安挑了挑眉,“我这里还有一篇《聂小倩》,可为经典。”


    薛世清闻言,眼睛顿时一亮,“能被大人称之为经典的故事,必定足以传阅天下。”


    “您写了这么多民间故事,可是想编撰成册?”


    李长安把桌上的东西归置好,点头道,“不错,名字我都想好了。”


    “等我写完,回头送你一册。”


    薛世清抱拳行礼,“下官先行谢过大人,不知此书是何书名?”


    “《聊斋志异》。”


    李长安提笔蘸墨,


    在纸上写下四个行书大字。


    


    注:《百家宴》,取自郑燮所写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内容不变,改了诗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