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下乡支教(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村里人基本都是自己种菜养鸡,一日三餐大多在家里解决,因此村里没什么正经饭店。李守善特意在自家设宴,他老婆掌勺做了一大桌菜,鸡鸭鱼肉全上齐了。
“乡下没什么特别的好东西,都是些农家菜。”他招呼道:“不过这些鸡、鸭都是我们自己养的,现宰现做,绝对新鲜。”
纪承风笑如春风,“农家菜好,在大城市里想吃都很难得。很多人为了吃这一口,特意开车进山里找农家做。”
“这走地鸡一看就是不一样。”王老师指了指摆在她面前的炒鸡,“我在菜市场就没买到过这样肥美的鸡肉。”
村长的老婆身上围着围裙,将最后一盘炒青菜端上桌后,笑容腼腆地说:“都是些粗茶淡饭,你们看看合不合口。菜够不够,不够我再去炒两个。”
“够了,菜已经非常丰盛,辛苦了。”纪承风出言阻止对方,“快入座吧。”
“一顿饭而已,不算什么。”女人放下盘子转身就要走。
其他人想挽留她坐下一起吃,李守善摆摆手,解释道:“她和我妈还有两个孩子一起吃,让他们过来,他们不自在也吃不好,还不如分分开吃。”
这倒也是。
除非是长袖善舞的人,否则和一群陌生的客人吃饭确实很别扭。
自己养殖的家禽味道就是不一样,鸡有鸡味,鱼有鱼味,就连青菜都是鲜甜的。
这种饭局,林幼清不是中心人物,用不着过多发言,偶尔附和一句便行。她一边享用美食,一边听校长李德介绍洪乡小学的情况。
“我们小学一共就216个人,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基本都出去打工了,有时候一年到头都回不了一趟家。”
李德表情凝重,“学校有五个老师,都很年轻。”
为了建设家乡,帮助更多孩子能走出大山,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里的高薪岗位,回乡挑起沉重的教育大梁。
村里人普遍文化水平低,很多人初中就辍学打工挣钱,早早结婚生子,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进而导致孩子又走上他们的老路。
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
李德给学生们既当爹又当妈,时不时还要家访,劝说那些让孩子辍学打工的家长继续供孩子读书。
可谓是操碎了心。
不过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如今却有了不少白发。
作为过来人,加上接受过高等教育,他深刻认识到,乡村儿童的心田有多么干枯。但是村里的教育资源实在太差,老师们既当语文老师又当数学老师,连美术老师都没有,更别提心理老师。
对李德而言,眼前林幼清她们的出现就像甘霖,纵使只是短暂的降临,多少能滋养那些孩子的心灵。
他端起酒杯,语气十分诚恳,“感谢你们的到来,我敬各位一杯。”
一顿饭下来已经八点半,一行人在李德的带领下来到洪乡小学教师宿舍。
学校只有两栋三层的教学楼:劝学楼和敬业楼。劝学楼都是教室,敬业楼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办公室,三楼是教室宿舍。
两栋教学楼前面是一个小操场,同时也是篮球场。
学校四周只有几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