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11情志波动导致虚实之症,及阴阳失衡诱发的危机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全本免费阅读.cc

    黄帝说:阴分所引发的实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如果经常发怒而不加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怒,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若长期不加控制,确实会扰乱体内的气机运行。

    具体来说,怒气伤肝,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怒气过甚,肝气疏泄太过,就会形成所谓的“肝气上逆”,这里的“阴气上逆”可理解为肝气逆乱导致的阴阳气机失衡中的一种表现。阴气上逆,则下焦(即人体下部,包括肝肾等脏腑)的阴气相对不足,形成一个局部的“阴虚”状态。

    根据中医“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下焦阴气不足,为了维持整体的阴阳平衡,上焦或其他部位的阳气可能会相对过剩,并有可能下移至下焦进行“填补”,这便是“阳气过了填充”的意涵。然而,这种“填补”并非真正的平衡恢复,而是病理性的代偿机制,往往会导致新的失衡,即所谓的“实证”形成。

    黄帝问阴分所引发的虚症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如果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我们不妨从中医的情志与脏腑、气血关系来细细品味。

    中医讲究“情志致病”,认为人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过度喜乐,如同春日里过盛的阳光,虽然温暖人心,却也易使体内之气过度升发而失去平衡,导致“气易下陷”,就像是吹得过大的气球,突然失去了支撑而塌陷。

    而过度悲哀,则如同秋风扫落叶,带来一片萧瑟与凄凉。悲哀之情过甚,会耗散心气,使得原本应该运行流畅的气机变得涣散无力,即“气易消散”。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若消散,血行自然迟缓,如同河流失去了水的推动,变得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导致“脉道空虚”,即血脉中气血不足,难以充盈脉道。

    至于“如果病人在吃生冷的饮食,寒气乘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气滞涩”,这更是中医“外邪入侵”理论的生动体现。当人体正气不足,尤其是气血虚弱之时,外界的寒气便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生冷的饮食,正是寒邪入侵的一个常见途径。寒气入体后,会凝滞血脉,使得原本就运行不畅的气血更加滞涩,加重病情,形成所谓的“虚症”。

    黄帝说已医经上所说阳虚则产生外寒,阴虚则产生内热,阳盛则产生外热,阴盛则产生内寒,我也听过这种说法,但不知道其中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诸阳之气都是受气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实际上是在阐述中医理论中关于阳气的分布、功能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观点。

    在中医理论中,上焦作为阳气生发与汇聚之地,如同太阳之于大地,源源不断地为身体提供温暖与活力。这些阳气通过经络血脉的输送,遍布全身,特别是对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起到了重要的温煦作用,使我们能够抵御外界的寒冷侵袭。

    然而,当外界的寒气过于强大或我们自身的防护机制出现问题时,寒气就有可能乘虚而入,侵扰我们的身体。这时,上焦的阳气可能会受到压制,无法顺畅地宣发至体表,导致阳气在外达的过程中受阻,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