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8气血虚实的根源与发生机制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全本免费阅读.cc

    黄帝问:气血虚实是怎么样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混杂,阴阳间失去协调平衡而有所偏倾”,这不仅仅是对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与气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当“邪气与气血混杂”。人体内部环境本应和谐有序,气血流畅无阻,滋养全身。然而,当外界的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侵袭人体,或是内在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生邪气时,这些“不正之气”便会与体内的气血相互混杂,扰乱正常的生理秩序,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产生瘀滞、逆乱等现象。

    这时阴阳间失去协调平衡而有所偏倾”。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体在内,都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方面所构成。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和分布,导致“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即卫气失去了固护肌表、抵御外邪的功能,而血液则不循常道,逆流于经络之中。

    最终,这种气血的离位、失序状态,就形成了中医所谓的“虚实”现象。实者,多指邪气盛而正气未衰,表现为实证,如邪气壅滞于经络脏腑,导致局部胀满、疼痛、拒按等症状;虚者,则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无法有效抵御邪气或恢复自身平衡,表现为虚症,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患者多感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

    岐伯说: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则生惊狂;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则生内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病理描述,更是中医阴阳气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精妙运用。

    对于“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则生惊狂”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中医的阴阳学说和气血理论来解读。在中医看来,血属阴,气属阳,而阴邪与阳邪则是外界或体内产生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病邪。当血被阴邪所侵扰,气被阳邪所激荡,这种阴阳错位的状态会严重扰乱人体的心神,导致神志不宁,甚至产生惊狂的病症。惊狂,顾名思义,就是患者表现出惊恐不安、狂躁易怒等精神异常的症状。

    再来看“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则生内热。这里涉及到了中医的“热病”理论。当血被阳邪所熏灼,气被阴邪所郁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内热的状态。这种内热不同于外感风寒之热,它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衡而产生的,表现为身热不扬、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

    岐伯说: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的上部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的下部混杂,就会产生心中烦闷且易怒的病症”。当血液的纯净性受到上部邪气的侵扰,而本应下沉滋养下焦的气却被下部的邪气所纠缠时,人体的上下气机便会出现逆乱。上部心火不得下潜以温肾水,下部肾水不能上济以润心火,心火独亢,自然会产生心中烦闷、易怒的情绪波动。

    再来看“血与邪气在人体的下部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的上部混杂,则会使人精神散乱健忘”。这种情况则像是气血与邪气的位置完全颠倒了一般。血本应滋养全身,特别是上部的心脑,以维持清晰的思维和记忆;气则主导着人体的运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