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学生和老师间的较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我在古代修房子》全本免费阅读.cc

    只要说到工术相关,小笙就变得格外健谈,不仅才思涌泉,条理清晰,而且口齿顺畅。她一口气阐述完自己的初步观点,把弓弩图纸简单起草,勾勒一个轮廓。

    弓弩,在传统弓箭的基础上,加上弩身,以此增强箭的发射力。

    当下弓弩大致分“单兵作战类”和“多人协同作战床弩”。对于前者,弩长约三尺三(110厘米左右),又称臂弩,是名副其实的小型远程杀伤性武器。

    再加上本朝不擅培育战马,导致骑兵势弱。在对抗辽,金国,西夏等边境强敌时,多采用步兵遏制骑兵的战略战术,于是,远距离攻击就成为了练兵主题,从而弓箭、手/弩、甚至床弩也因此得到空前发展。

    但其实早在汉朝,弩,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工业化革命”的改良,具体在瞄准、稳固方面提前实现质的飞跃。

    弩是由前端的弓,弩身(臂),以及弩机,三部分组成。毋庸置疑,在每一次的射击中,安置在弩身最末端的弩机,是决定箭矢发射命中率、距离和穿透度的核心关键。

    早在汉朝,弩机部分就使用了除木制材料机造以外的青铜器机匣,叫“郭”,就像城池外城的“城郭”那样。

    小笙在翻阅古籍时,不难发现,青铜机匣的凹槽、齿钉和螺旋机回轮,已经具备了机械化构造的模型概念,相互间配合天衣无缝。那么,汉弩较之秦弩,在拉力、张力和承受力(后坐力)三方面,又大大提高实地作战的实用性和取胜率。

    甚至那时的人们还已意识到水平发射弓箭,是会受“抛物线”原理的干扰,为了瞄准目标,利用三点成一线,在弩机上刻造“瞄准器”,望山。如此,竖起的刻度尺可以很好地为士兵预测箭矢发射角度,进而在连发弩、大型重弩方面也得到突破性发展。

    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在研究进攻型武器的同时,敌人防御型制甲技术也在突飞猛进。

    如今边防压力最大的,就是来自金兵的玄甲兵种铁浮屠,他们号称“铜身铁臂,坚不可摧”,铁浮屠从马匹到士兵,皆穿重甲,三千骑兵在战场上冲阵之威,势不可挡,所过之处人畜不留,令我军这些年士气大挫。

    毕竟我方之重器,床弩,其挪动不便,只能固守阵地,且一架床弩就需要至少四个以上训练有素成熟勇猛的弩手环环配合。

    目前,我朝的手/弩只有“踏张弩”能与敌一战,其射程在260步左右,但使用时因要先提供巨大的开合力,需要脚的配合,用足力踩踏机括,再发箭矢。这样不仅笨重低效,射击力度也不能满足目前的战场需求。

    小笙如果想要改良当下的手持弓弩,就需要达到可在二箭之内破军铁甲,三箭之内洞穿敌人肉身的理想效果,真正实现有效、高效的单兵作战。

    也不难。

    突破口就在保持原有的传统性能上,着重提高弓/弩的射程和射杀力就好了。

    小笙已经有了基本思路,首先,着重兵器制作的选材,其条件其实非常苛刻,大到千刨百磨,小到会因为季节、气候来决定选择哪一种木材、哪一段树龄来制作弓身。正好,小笙在木材方面的学习还是很深刻的。其次便是弓型的创新设计,考虑长度、尺寸、弧度、风力等影响,需要多次多维度地投入实验,以及传统弓弦是用麻线等制作,考虑弹性和韧性,换其他材料试试呢?

    最后对于弩机的设计,她还有几个更大胆的想法。

    不过这些想法的实现,都离不开工部的审批和书院的财力支持啊!

    她做了这么多的准备,今天又过来说下这长篇大论,目的就是想获得夫子的认可,最好能申请到一批研究资金,当然,最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