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烫锅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杜云瑟和云成进入清风书院读书后,家里清静了下来,不过秋华年很快找到了新的事情做。


那日苏信白与秋华年聊了一会儿襄平府市面上的书,隔几日又下了帖子,邀秋华年去书坊坐坐。


孟圆菱刚开始读书识字不久,对这些不太感兴趣,是以留在家里看孩子逗猫,秋华年自己出门。


苏信白邀请秋华年去的书坊,与去年秋华年去过的不是同一座,它应该是祝家产业中最大的书坊,《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我好像闻到酸菜骨汤锅底的香味了,我们快去里面院子吃饭吧,锅子得趁热烫菜才好吃。”


浓郁的骨汤和酸菜的香气融入腾腾热气中,从紧挨着书房的厨房里飘出,勾得人一阵嘴馋。


秋华年揭开书房门的厚帘子,快步走到院中,雪下得有些大,一下子沾白了他的睫毛,丫鬟们忙撑起油纸伞,给他和苏信白挡雪。


巧婆子端着做好的锅子出来,黄铜色的锅上冒着浓郁的白气,在雪景里升腾,乳白色的骨汤还在翻滚,中间的圆柱里可以看见黑红的炭火。


“快快快,开饭啦。”孟圆菱早在厨房守着了,赶紧招呼他们。


几人冒着雪到了花厅,桌上已经摆好了待会儿要烫的菜品,巧婆子给冬瓜上雕了花纹,是兔子的模样,看上去晶莹可爱。


秋华年教大家把菜放进翻滚的锅里,烫个十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的时间,捞出来蘸着料碗吃。


苏信白第一次见这种吃法,刚开始还有些放不开,渐渐被热闹的氛围感染,主动烫起了菜,到最后,一斤的羊肉居然不太够他们几人吃的。


苏信白意犹未尽,“下次我带些东西来烫锅子。”


“烫锅子”三个字,从苏信白这样的冷美人口中说出来,有种别扭的喜感。


秋华年打趣,“苏公子想烫锅子,在哪里烫不得,还得专等下次过来。”


苏信白摇头,“这种吃法,人多了才有意思。”


苏信白在秋华年家一直留到天色渐暗,才启程返回。


祝府宅邸庞大,四五房人住在一处,有几十个主子。苏信白回到祝府,家里的下人们全都恭恭敬敬,其他房里的人看见他,表面上也都好声好气问候。


苏信白知道,自己是祝家请回来的金佛,日子没有不顺心的地方,可也没有任何称得上称心如意的。


他一路走回自己的院子,发现书房里面亮着灯,找来扫院子的小厮询问。


“回大少夫人,是大公子回来了。”


“什么时候?”


“午时刚过。”


午时刚过,到现在半日了,也没有人来叫他这个大少夫人回去,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苏信白垂下眼睑,纤长的睫毛扫下落雪,嗯了一声,“好好照顾大少爷。”


说完后径直走向正房,准备换衣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秋华年点头,又去看“出版社”的其他稿子。


秋华年最感兴趣的无疑是游记,但游记类书籍在桌案上较为少见,总共也就那么四五本,还都是语焉不详,记述不清的那种。


古代文人出门少,游记又不如志怪小说卖的好,是以没什么人写。


而秋华年想找的关于农业种植的技术类书籍,更是一本也没有。


从祝家书坊收到的投稿里,可以看出如今市面上各种书籍的分部情况。《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今年要被交给别人代管,老邓头把自己儿子和长孙都带上了,好让主家认一认人。


老邓头交上庄子近几年的账目,苏信白不太爱看这些,直接递给了秋华年。


庄子四十亩地,有三十亩农田,五亩梅树林,其余是住人的农庄,有温泉泉眼的地方,盖了一座宅院,平时空着,等主人家闲暇时去住。


三十亩农田里十亩上等田,二十亩中等田,全种的是水稻,这几年平均产粮在五十石,也就是差不多五十两银子。


五亩梅树林的梅树都在盛果期,夏秋时节,产的梅子总共能有四五千斤,也有五十两银子。


庄子上的佃户们可以免费住庄子上的房舍,种地不用掏种钱和肥料钱,一年分二成的收益。


也就是说,这一个四十亩的小庄子,每年能给苏信白赚七八十两银子。


而据苏信白所说,他的嫁妆里这样的小庄子有十来个,大庄子有三个,还有一些铺子、银楼和酒楼,光是产业,每年的收益就在几千两上了。


这些嫁妆有一半以上,是祝家出的,送给苏家转了个手,成了苏信白的家底。


为了娶从二品大员家的哥儿,祝家无疑大出血了。但他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好处,有本州的布政使做亲家靠山,在辽州的生意是越做越大。


秋华年第一次听到,难免想到自己的两斗高粱,笑着摇了摇头,也没有过多放在心上。


靠着一家人的努力,他会把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的。


秋华年很快看完了账目,心里有了底,抬眼看站在地中央的老邓头。


老邓头原本很放松自信,被秋华年这么看着,心里逐渐打起了嘀咕。


这位哥儿也不知是什么来历,之前没听说过,不会看出什么来了吧?


“华年,可有不妥?”苏信白问他。


秋华年摇了摇头,对老邓头说,“你们先去后面坐坐吧,待会儿有事再叫你们。”


老邓头看着秋华年挑不出一点毛病的笑容,心中更加忐忑了,管了十几年庄子,第一次手心冒汗。


老邓头几人被巧婆子领到后面罩房喝水休息,秋华年才给苏信白指出庄子的问题。


“庄子的上田和中田的产粮量,虽然分开记了,但用肥量却是一样的,这不符常理,虚报的肥料钱的去处必有猫腻。”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9?com

  
那天在书坊里的对话,对苏信白到底造成了多少影响,秋华年还不得而知。

  
?云依石的作品《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最新章节由?

    [小?说路上]?全网首发更新,域名[9.com]?『来[小?说路上]?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9?com
  


  
他现在每日在家,不是逗猫,就是画画、看书、聊天,天气好的时候出门逛一逛街,平时想一想新鲜的吃食,让巧婆子试着做。

  
夜深人静,算算杜云瑟什么时候休沐,想想杜云瑟正在做什么,带着笑意陷入梦乡。

  
直到苏信白带着自己陪嫁庄子的管事上门拜访,秋华年才活动了一下疏松的《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秋华年看了一下,发现这些书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显然是给士大夫们看的,语句艰难晦涩不说,还没有配图解释,就连秋华年读起来都有些吃力,更别说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农人了。

  
“御库编撰的书,由圣上批可后,所有书坊都会翻印,不过只有想充门面的人会买罢了。”

  
原本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传播种植技术的农书,最后只顶着御书的名头,高高摆在达官贵人家的书架上,何其可笑。

  
秋华年心头一动,“祝家书坊刻印的书,都是由苏公子选的吗?”

  
苏信白摇头,“若让我选,恐怕一月也出不了一两本,刻印出版的书都是由书坊的管事们选的,我不过闲暇时过来看看。”

  
“苏公子觉得这些书不合心意,为什么不主动收些好书呢?”

  
“如何收?”苏信白不解。

  
“投稿的人多是为了润笔费,肯定会选择好过稿的书去写,书房的管事们爱出志怪小说,他们也就爱投志怪小说。”

  
“如果苏公子放出话去,定了标准,要收什么类型、什么语言风格的书,施以重金奖励,还怕有人不写吗?”

  
“……这,以银钱诱写书稿,到底不雅。”苏信白还是有出身带来的顾虑。

  
秋华年笑着摇头,“人活在世上总要吃饭,哪里不雅了?如果苏公子能让那些有才学的人把能力用到正处,而不是为了糊口,只能写一些跟风的粗浅玩物,岂不是好事?”

  
“苏公子手里有书坊,有银钱,又有独到的见解,还有谁比你更适合做这个呢?”

  
苏信白怔了一会儿,转头看向窗外,室内炭火烧的充足,半开的窗户外,园子里还是一片萧瑟之景,一只寒鸦从冰冷的水面上掠过,扑腾着飞向远方。

  
“我此前从未想过……我要再想一想。”

  
秋华年不多劝他,只是意有所指道,“无论做不做,人都该有一个目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才不算白活。”

  
目标……

  
苏信白修长纤细的睫毛颤了颤,掩下清亮眸子中的波光。

  
恍然回头,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浑浑噩噩活了这么久。

  
生活已经重新归于平静,当初的那些志气与梦,现在捡起来,还来得及吗?

  
……

  
那天在书坊里的对话
9?com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指出庄子的问题。

  
“庄子的上田和中田的产粮量,虽然分开记了,但用肥量却是一样的,这不符常理,虚报的肥料钱的去处必有猫腻。”

  
“其次,庄子种水稻和梅树之外的五亩地,不可能全是房舍,应该还种了蔬菜,养了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可收益也没有记在账上。”

  
“这账目不全,按我估算,一年被隐掉了二十来两银子。”

  
苏信白皱起好看的长眉。

  
他倒不《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妖,有的里面是女人和男妖,有的更加大胆,什么三人行,什么兄弟盖饭都出来了,那些词句虽然是古风浓郁,婉转多情的,但怎么看都是小黄书的内容。

  
诸如“梨花一枝春带雨”、“露滴牡丹开”、“曲径通幽处”之类的句子,都不能结合前后文细想。

  
谁说古代人保守?但凡看两本古代小说,都说不出这话来。

  
这些志怪小说虽然新奇,但读多了就会发现,也就是那么一两种套路,情节比起后世的网文和电视剧,显得粗糙平直,秋华年看了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

  
苏信白在一旁看其他东西,见秋华年放下了那些志怪小说,眼中闪过赞许。

  
“这样的书,千百本里能挑出一本好的,但大多不过是为了润笔费跟风模仿,多看些就知道,没什么好看的。”

  
秋华年点头,又去看“出版社”的其他稿子。

  
秋华年最感兴趣的无疑是游记,但游记类书籍在桌案上较为少见,总共也就那么四五本,还都是语焉不详,记述不清的那种。

  
古代文人出门少,游记又不如志怪小说卖的好,是以没什么人写。

  
而秋华年想找的关于农业种植的技术类书籍,更是一本也没有。

  
从祝家书坊收到的投稿里,可以看出如今市面上各种书籍的分部情况。

  
秋华年问苏信白,苏信白解释道,“京中的御库每年都会编一些农书,呈给圣上,民间是没有人编的。”

  
他让人去找御库所编的农书,很快下人就捧着书来了。

  
秋华年看了一下,发现这些书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显然是给士大夫们看的,语句艰难晦涩不说,还没有配图解释,就连秋华年读起来都有些吃力,更别说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农人了。

  
“御库编撰的书,由圣上批可后,所有书坊都会翻印,不过只有想充门面的人会买罢了。”

  
原本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传播种植技术的农书,最后只顶着御书的名头,高高摆在达官贵人家的书架上,何其可笑。

  
秋华年心头一动,“祝家书坊刻印的书,都是由苏公子选的吗?”

  
苏信白摇头,“若让我选,恐怕一月也出不了一两本,刻印出版的书都是由书坊的管事们选的,我不过闲暇时过来看看。”

  
“苏公子觉得这些书不合心意,为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他回来,应该会挑一个杜公子休沐的日子,宴请你们。”

    
苏信白没说自己到时候会不会出席,秋华年也没多问。

    
苏信白对自己的丈夫,一直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秋华年隐约觉得,他其实并不讨厌祝经诚。

    
雪下大了,秋华年让巧婆子把自己昨日和孟圆菱出门淘的铜锅找出来,烫锅子吃。

    
铜锅全由黄铜打造,是中间一个添碳的圆筒,旁边围着一圈圆槽的样式,和现代的老北京《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这里是祝家书坊近几个月收到的书稿,想看些不一样的书,可以直接从里面找。”

    
秋华年还真没了解过古代出版业,这么听起来,书坊不只是印刷厂,也不只是书店,还有出版社的作用,一坊身兼数职。

    
秋华年发现,那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的书稿,全都被摞起来放在一边,看来苏信白对此不甚感兴趣。

    
想到今天秋华年要来,其余种类的书稿,苏信白全都让人找出来放在桌案上,供秋华年翻阅。

    
古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书籍算是最集中的接触大量信息的渠道了,这么多书稿摆在面前,秋华年就像连接上了网络,看的津津有味。

    
未经书坊选择出版过的书稿,种类更丰富,内容也更加大胆。

    
秋华年至少看到了十几本志怪小说,有人鬼恋,有人妖恋,有写伦理的,有写恐怖悬疑的,有故意谐趣搞笑的。

    
有的里面是男人和女妖,有的里面是女人和男妖,有的更加大胆,什么三人行,什么兄弟盖饭都出来了,那些词句虽然是古风浓郁,婉转多情的,但怎么看都是小黄书的内容。

    
诸如“梨花一枝春带雨”、“露滴牡丹开”、“曲径通幽处”之类的句子,都不能结合前后文细想。

    
谁说古代人保守?但凡看两本古代小说,都说不出这话来。

    
这些志怪小说虽然新奇,但读多了就会发现,也就是那么一两种套路,情节比起后世的网文和电视剧,显得粗糙平直,秋华年看了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

    
苏信白在一旁看其他东西,见秋华年放下了那些志怪小说,眼中闪过赞许。

    
“这样的书,千百本里能挑出一本好的,但大多不过是为了润笔费跟风模仿,多看些就知道,没什么好看的。”

    
秋华年点头,又去看“出版社”的其他稿子。

    
秋华年最感兴趣的无疑是游记,但游记类书籍在桌案上较为少见,总共也就那么四五本,还都是语焉不详,记述不清的那种。

    
古代文人出门少,游记又不如志怪小说卖的好,是以没什么人写。

    
而秋华年想找的关于农业种植的技术类书籍,更是一本也没有。

    
从祝家书坊收到的投稿里,可以看出如今市面上各种书籍的分部情况。

    
秋华年问苏信白,苏信白解释道,“京中的御库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信白坐在秋华年旁边9?com,一言不发?

       [小?说路上]_[9.com]?『来[小?说路上]?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9?com,也给了老邓头足够大的心理压力。
      


    
最后,在老邓头崩溃之前,秋华年轻飘飘道,“邓庄头记的账太糊涂了,回去后好好查一查,下次我去庄子上验收,要看到新账。”

    
苏信白开口,“之前的东西,我可以不追究,今日之后你若还糊涂着,庄子的庄头,就换个人来吧。”

    
老邓头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虚汗,知道以后肯定没法糊弄了,忙不迭答应,至少保住庄头的位置。

    
老邓头几人走后,苏信白才蹙眉问,“直接换一个庄头不好么?”

    
如果不是秋华年说下次要看老邓头的新账,苏信白本打算直接换庄头的。

    
秋华年说,“他管着这个庄子十几年,换人的话,一时半会儿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且看着吧,这种人只要降住了,‘戴罪立功’反而更加卖力。”

    
苏信白想了想,摇头道,“我学这些,还是太难了。”

    
“不学也没事,哪有人什么都会的,反正你有忠仆和管事,也无心于经营,大差不差守住产业就行了。”

    
秋华年笑着边说边站起来,懒懒伸了个腰,“《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

    
院落最里面,客人们到不了的地方,竹影交杂中,有一座两层高的精巧小楼,斗拱檐柱具绘着彩绘花纹,坐在二楼隔窗望去,可以看见九曲桥与花园。

    
小楼名为苦舟楼,取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入门处的牌匾与对联皆是名家所写。

    
小楼的二楼空间开阔,不设阻挡,中间摆着长数丈的平阔桌案,分门别类放着一摞又一摞书稿。

    
苏信白对秋华年说,“襄平府的文人们写了书,会投给书坊,被书坊选中,则可刻印出版,得到一笔润笔费。”

    
“这里是祝家书坊近几个月收到的书稿,想看些不一样的书,可以直接从里面找。”

    
秋华年还真没了解过古代出版业,这么听起来,书坊不只是印刷厂,也不只是书店,还有出版社的作用,一坊身兼数职。

    
秋华年发现,那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的书稿,全都被摞起来放在一边,看来苏信白对此不甚感兴趣。

    
想到今天秋华年要来,其余种类的书稿,苏信白全都让人找出来放在桌案上,供秋华年翻阅。

    
古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书籍算是最集中的接触大量信息的渠道了,这么多书稿摆在面前,秋华年就像连接上了网络,看的津津有味。

    
未经书坊选择出版过的书稿,种类更丰富,内容也更加大胆。

    
秋华年至少看到了十几本志怪小说,有人鬼恋,有人妖恋,有写伦理的,有写恐怖悬疑的,有故意谐趣搞笑的。

    
有的里面是男人和女妖,有的里面是女人和男妖,有的更加大胆,什么三人行,什么兄弟盖饭都出来了,那些词句虽然是古风浓郁,婉转多情的,但怎么看都是小黄书的内容。

    
诸如“梨花一枝春带雨”、“露滴牡丹开”、“曲径通幽处”之类的句子,都不能结合前后文细想。

    
谁说古代人保守?但凡看两本古代小说,都说不出这话来。

    
这些志怪小说虽然新奇,但读多了就会发现,也就是那么一两种套路,情节比起后世的网文和电视剧,显得粗糙平直,秋华年看了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

    
苏信白在一旁看其他东西,见秋华年放下了那些志怪小说,眼中闪过赞许。

    
“这样的书,千百本里能挑出一本好的,但大多不过是为了润笔费跟风模仿
9?com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苏信白坐在秋华年旁边,一言不发,也给了老邓头足够大的心理压力。

      
最后,在老邓头崩溃之前,秋华年轻飘飘道,“邓庄头记的账太糊涂了,回去后好好查一查,下次我去庄子上验收,要看到新账。”

      
苏信白开口,“之前的东西,我可以不追究,今日之后你若还糊涂着,庄子的庄头,就换个人来吧。”

      
老邓头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虚汗,知道以后肯定没法糊弄了,忙不迭答应,至少保住庄头的位置。

      
老邓头几人走后,苏信白才蹙眉问,“直接换一个庄头不好么?”

      
如果不是秋华年说下次要看老邓头的新账,苏信白本打算直接换庄头的。

      
秋华年说,“他管着这个庄子十几年,换人的话,一时半会儿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且看着吧,这种人只要降住了,‘戴罪立功’反而更加卖力。”

      
苏信白想了想,摇头道,“我学这些,还是太难了。”

      
“不学也没事,哪有人什么都会的,反正你有忠仆和管事,也无心于经营,大差不差守住产业就行了。”

      
秋华年笑着边说边站起来,懒懒伸了个腰,“《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

      
院落最里面,客人们到不了的地方,竹影交杂中,有一座两层高的精巧小楼,斗拱檐柱具绘着彩绘花纹,坐在二楼隔窗望去,可以看见九曲桥与花园。

      
小楼名为苦舟楼,取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入门处的牌匾与对联皆是名家所写。

      
小楼的二楼空间开阔,不设阻挡,中间摆着长数丈的平阔桌案,分门别类放着一摞又一摞书稿。

      
苏信白对秋华年说,“襄平府的文人们写了书,会投给书坊,被书坊选中,则可刻印出版,得到一笔润笔费。”

      
“这里是祝家书坊近几个月收到的书稿,想看些不一样的书,可以直接从里面找。”

      
秋华年还真没了解过古代出版业,这么听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