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传名(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雪后的阳光如流水一般,雅致而内敛。下河村中央榕树下,斟茶研墨,朱平安等人拿起笔,铺开宣纸,蘸墨落笔,笔走龙蛇。
劝学对联莫过于蒲松龄的对联了,自己上次童生试途中也曾以此对联劝慰过一个落第的书生。因为这个对联太经典了,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此联一出便成了千古名句,督促了不知多少人。相信将这个对联刻在此碑上,一定可以督促后辈奋进,对下河村乃至整个大明都会是一《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为之人。”
“妙不可言,这两句看的我都有些热血沸腾了。”
张举人对朱平安写的两副对联赞不绝口,感叹不已,及至看到大伯朱守仁的对联的时候,看过后也就没有发表什么观点了。
这一举动让在旁边本来就有些自惭形秽的大伯,更是窘迫的不行。
“张大哥过誉了,‘心比天高,壮志未酬誓不休;立志成才,人皆可以为尧舜’,张大哥这副对联更为励志,定可成为激励我们下河村学子苦读上进的动力。”朱平安拱手道,“大伯的这两副对联,嗯,也是极好的。”
也是极好的
听完朱平安的话,大伯朱守仁的脸更红了……
朱平安和张举人在哪互相谦虚,互相吹捧,最后还是村正解围,要将朱平安和张举人的对联都刻下来激励村里的后生,当然在村正心目中,朱平安的第一副对联是要刻在石碑上的,另外的对联都可以刻在别处,嗯,大伯朱守仁的对联村正及村老纷纷表示要好好的放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用。
村正的话,让大家皆大欢喜,立碑的事也算告一段落了。
“劝学后辈,精神可贵,物质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能攻读至今,也是多亏村里上下照顾。既是劝学后辈,我呢,也就借花献佛,将张举人张大哥赠与我的50两贺仪交由村中购买粮谷作为“学谷”,以便让村中子弟安心攻读,入读学子由村里每年供给若干担“学谷”。平安年幼,经验不足,此中事宜就拜托村正及诸位村老了。”
朱平安说着就将张举人给自己的50两贺仪交到了村正手中,拜托村正及村老负责“学谷”的事宜。
“为村子计,还望村正多多费心。”
村正还要推辞,朱平安坚持将50两贺仪放到村正手中,村正推辞几下也就收下了。
村老及村里围观的人,对朱平安的这一行为更是赞不绝口,村里不少围观的人更是大声叫好。
“朱贤弟高风亮节,真是我辈楷模。”
本来朱平安的文采学识已经让张举人赞叹的了,这一刻朱平安的这一行为,让张举人对朱平安的人品更是赞叹不已。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比如,母亲陈氏看到朱平安将50两银子交到村子买“学谷”的时候,把一边朱父的胳膊都掐青了……
朱平安的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历史军事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联摆在桌上后,先是看了一眼张举人写的对联,嗯。张举人不愧是张举人,这对联确实是比自己的要好一些。原本很是自信胸有成竹的大伯,脸上的神采飞扬稍微收敛了一些。不过对自己写的对联还是蛮看好的,毕竟自己构思了好些天了。?club
再然后,大伯捋着胡须又看了朱平安的两副对联,但看到第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的时候,大伯呼吸就急促的不行了,手一抖将自己下巴的胡须硬生生拽下来一小撮,脸色红的像是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