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 颖川之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那我同夫子们商议一下,不如过段时间就试一下考试之法,先在庄子里摸摸底。”戏志才干劲儿十足,更希望庄主早日成为颍川之主,为世间带来大变化。

    “没错,可以在庄子里放出风声,日后想要成为管事,必须要通过考试。”毕竟不是所有人天生都有学习热情的,燕绥总得放出点诱人的饵料。

    她在田庄内几乎被奉若神明,作为伴随陨星而来的“仙人”,精神统治在庄子牢不可破,在里头开展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会有什么风险。

    虽然这样的氛围并非燕绥所愿,但用起来利大于弊,条条政策能快速推行下去,不用拼命解释得到乡民的认同——受百年愚民、弱民、疲民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时候就算解释乡民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历史上争霸的王侯,总会给自己安个带神秘色彩的身世或故事,让百姓畏惧和信服。出身于农家的刘邦,不也想方设法给自己弄了个颇具神话色彩的“刘邦斩白蛇”造神运动?

    考量到庄子里不能供诸于众的秘密和实行的种种计划,现在“神仙庄主”的绝对统治是最优解。被出卖和告发的概率也小了很多,燕绥就先放任自流了。

    戏志才笑道:“庄主思虑周到,这样一来,庄子学习风气肯定会带起来。”

    燕绥也挺看好庄子里的少年人,他们汲取知识快、学习热情度高,日后还能让他们在县衙一边学着处理事务一边学习。

    “短时间内培养大才不可能,但速成一批能够处理政务的小吏是可以的,日后不必事事仰仗世家。”

    她思来想去,觉得在阳城开设学堂还不够:“若是要更强力吸引和培育人才,得设学宫,百家争鸣、共同研讨典籍、国事才行。”

    “昔年齐桓公设稷下学宫,促进了百家学说,更盛产了荀子、李斯、韩非、商鞅这样的人才,泽被后世,然而此举牵涉甚大,时机未到啊。”戏志才摇摇头,毕竟此乃国君之举。

    “那还是先专注学堂的,阳城的学堂也有五十多名弟子了,说不定到了冬天闲暇时,弟子会更多。”

    戏志才笑道:“那得提前再寻几位夫子。”

    “没错。”燕绥道:“倒也不必寻才学斐然的,脾气温和细致便好。”

    “可惜现在招募的学子终究是太少……”

    “星星之火,便可燎原。”燕绥宽慰道:“何况我们洒下火种,难道世间还会退步么?”

    不得不说,庄主思维开阔,非常人所及也,日后必能一番霸业。戏志才笑道:“庄主不局于当下,实乃登高博见。”

    两人又商议了一会儿考试细节和在大甜村成立封闭式的学堂,在世家的眼皮子底下不动声色地培育自己的势力。

    “这封闭式学堂招生……”戏志才斟酌了一下:“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

    “不如趁着在颍川募兵的时候,”燕绥眼前一亮,反正有了朝廷攻打黄巾贼的调令,便可光明正大打着朝廷的旗帜募兵:“从

    中挑选一部分人送到学堂,有些人就是有读书习字的天赋在,一边耕种一边学习,两三年就能毕业一批。()”

    以此类推,日后学曹操到扬州募兵,也可以在偏远之地建立封闭式学堂,偷偷培养一批人,闷声干大事。日后再让学成的人低调来到自己身边,世家决计不会想到有人不计成本做出这等事。

    戏志才笑道:“庄主说得在理,横竖平定黄巾贼,便可用投降之人补充兵员,兵力这块日后不会欠缺。?[()]?『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是啊,还有源源不断的流民在。”燕绥感慨道:“日后天灾人祸,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个尽头。”

    戏志才:“群雄并起,征战不休,百姓肯定被抽丁得厉害。”

    没有壮丁在家耕种,收成就得不到保障。诸侯又没几个有善心的,出去征战的壮丁冒着生命危险还不一定得到军饷。

    燕绥颔首:“暂时没有更好的法子,我们多买地、多屯粮,日后也有安置流民的资本。”

    她还想理清一下思路,再同谋士们相商颍川拉拢的世家,便转而和戏志才说起了筹划的另一桩事情:“志才可了解印刷术?”

    “庄主说得可是拓印?”前些年,在世家豪族中流行起来了拓印。用墨把纸张整个染黑,然后印在壁刻上面,虽然耗费许多墨汁,却能连续不断地印下文字来,不用费尽心思一张张抄写了。

    “拓印不清晰且耗费墨水,我有心改良印刷之法,印出白纸黑字。”燕绥笑道:“前几天我让荀彧抄写了一部分东周列国志,志才可看了?”

    戏志才笑道:“正期待庄主的余下部分呢,这名为小说的书籍着实引人入胜,授课的时候我讲了几个小故事,一直都被学生们缠着再讲。”

    “没有多少人能够拒绝小说的魅力,”燕绥笃定道:“若是能以印刷术将小说大量印刷,日进斗金不远矣。”不但能积蓄钱粮,更可为日后大量印刷《千字文》、《论语》扥书本、造报纸探路。

    而且与记录了治国思想、政治策略的《孟子》,有强烈教化作用的《论语》不同,这个年代记录了道听途说的小说不是士子认可的“大道”,即使大量印刷也不会引起世家的警觉,顶多他们觉得赚钱眼红罢了。

    戏志才兴致勃勃道:“卖出一本,便会由十几人传阅,田庄之名愈盛,云梦纸也卖得越好。”

    他倒是没想用此法印刷教材,学生眷写书籍才能印象更深刻。

    燕绥也觉得印刷儒家教材、算数和律法不着急,流落出去反而容易招致麻烦,亦没提这茬。

    戏志才从怀里掏出来了白纸和铅笔,目光灼灼地看着燕绥:“庄主,这印刷术,是怎样一个制法啊?”

    “此法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重点在于一笔一划地在木板上刻出阳文,让每个字的笔划都浮在上面。”燕绥笑道。

    戏志才一点就通:“这样就不用将墨汁涂遍所有模板表面,而是只要用小刷子轻轻刷在字上即可?”

    燕绥感慨道:“正是,志才思维敏捷,怎么以前就

    ()    没人发现这个窍门呢?”

    “未必没有人想到,但工匠都是听命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戏志才笑道:“那只要将纸覆于字上,便能得到清晰的一页字了。”

    燕绥抚掌:“对极,只要刻一回,就能印刷成千上万本,是不是比手写快多了?”

    戏志才颔首道:“不过此物造价高昂,雕刻费力,就算大肆生产摊薄了雕刻的成本,耗费的墨汁和纸张也甚巨,一本书价格怕是让人望而却步。”

    “莫担心,我们现阶段的目标客户群可是世家豪族。”燕绥笑道:“字迹清晰、美观,白纸黑字书更让人有收藏的欲望,更何况是让人时常拿出来回味的小说,必定大卖。”

    戏志才道:“若论字迹好看,当属文若啊。”

    燕绥和他相视一笑:“我也是这么想的。”

    “不如先刻烽火戏诸侯、西施美人计等故事,印为薄薄的二十页,试卖看看。”毕竟人类的本质是八卦,权力和美女让人兴趣更盛,这样的小故事可是士子和百姓咸宜。

    其实《东周列国志》足足有一百二十回,里头的春秋战国故事颇多,上次燕绥和荀彧不过书写了三分之一不到。

    若是尽数印刷出来,那可是厚厚的一本。

    可惜系统里面的书籍皆是电子书,燕绥只能购买了自己抄写出来,她在现代多少年不用笔写字了,每次提笔总是忍不住犯懒。

    燕绥看了一眼戏志才,笑道:“志才今夜有空,不如由我口述,志才提笔再录几个故事?”

    戏志才提笔,欣然应允:“庄主,请。”

    燕绥打开系统的页面,笑道:“那我们先录一个卫懿公好鹤亡国,齐桓公兴兵伐楚的故事。”

    她今天想偷懒,干脆就不练字了。

    以往都是燕绥自己书写出来,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