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有了四嫂?(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当今圣上子嗣不旺,大皇子和二皇子又相继在早年征战中战亡,四皇子封王以后一直镇守在北岭十七城,如今还留在京城的皇子除太子外就只有三皇子与年仅七岁的六皇子。与太子初涉朝政不同,三皇子明成瑀浸润朝堂多年,在群臣间有不小的声望,其生母德妃的出身虽只是晋王府旁系,但依然引得不少世家站队。甚至在皇帝宣立太子之时,还有数十位名仕大家上奏劝谏皇帝改册立三皇子为储君,为此还闹出了好几桩牢狱案子。
太子虽是中宫嫡出,但以当下皇后戚族尽亡的情况,对他不仅没有半点助益,反而还成了最大的负累。
只是即便多年来被人虎视眈眈地盯着身下的位子,太子却依然稳若泰山,且还在民间传出了贤德之名。慕容辞看着朝她走近的少年郎,心知这位绝不是简单人物。
“微臣拜见太子殿下。”还不等她长躹行礼,太子已然扶住了她的手臂,“慕容大人与孤之间何须讲究这些。”他温和地笑着,话里话外皆是亲近之意。
慕容辞没有多言,只令人将备好的卷宗都抬了出来,“依举子杨必先所呈诉状,已擒得贩题者六人,正关押在后衙牢内,买题人数不下二十,但考题何来几人还未招供,殿下请阅。”
昨夜皇帝才把这案子交给尉事府,仅短短一夜时间,不但验清了诉状真伪,连人都给抓回来了,这般能耐也难怪尉事府指挥使从来都是父皇的心腹。
太子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慕容辞,随即拿起了几纸供词。
他自踏进尉事府起,就将姿态放得很低,处处要询问慕容辞的意见,连审问贩题的犯人时,都要多说一句“慕容大人亲审,尔等还不速速招来!”
“……”慕容辞在心里叹气,不知这是太子在装模作样,还是真这般“直率”地向她示好,同时还忍不住质疑:[我今后果真是太子一党?]
[千真万确。]刺耳的滋滋声回应道。
慕容辞不置可否。
虽然皇帝令她协助太子查明舞弊案之举,像极了让她站队,可惜她并不想这么早卷入皇储之争,更何况……她摩挲着指尖,一个模糊的影子在脑海里一闪而过。
提审了一轮后,六人依然一言不发,照惯例需上些手段了,但那等血腥场面自然不能摆到太子面前,慕容辞告罪一声,太子了然地起身,笑道,“孤静候大人佳音”,说罢命人摆驾回了东宫。
慕容辞送了几步后,在庭中站定。身后披着铁甲的兵卫们此时默契地退下,替换上一批黑布裹面的高壮男子,脚步无声,眼神冰冷。随着这些人的靠近,浓厚的血煞味扑鼻而来,原跪在堂下受审的几人都不住打起冷颤。
建嘉元年才设的尉事府,至今还未满三年,却让百官权贵都敬而远之。论起缘由,其一是指挥使慕容辞圣眷素厚,得罪不起;其二便是这些恶名远扬的酷刑吏,冷血无情,有千万种让人生不如死的法子,也被世人称之为“恶鬼群”。
那几人好似听过这些刑吏的名头,见面前被摆上几样粘着血迹和零碎皮肉的刀具时,早没了最初宁死不屈的模样,目光飘忽不定。等其中一个刑吏拿起一把指头大小的弯刀,说道“要贴着鬓角切进去,才能完整地剥下一张头皮”后,更是连脸色都变得煞白。
慕容辞没心思与他们空耗,正要交代刑吏动手时,其中就有人忍不住了,砰砰磕头,把额头磕的一片血红,“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小人真不知给题之人是谁,但那人举止阴柔,小人觉得像是个公公!”
他一个认了命,其他人也不再强撑,纷纷道,“是,是个太监。他还说如果有一日我们把他招出来,他不会有事,反而我们和我们的家人都活不成啊。”
“说话尖细得很,小人还是第一次见声音那么尖的男人。”
“大人饶命啊,我们只是一时利益熏心……”
太监?竟和宫里人有关……
慕容辞眉间微皱,抬手招来一个衙役,“去查查近日进出宫门的人有谁。”
衙役连忙领命离去。
而刚从尉事府出来的慕容韬仍忧心忡忡地在街边巷尾徘徊。
他们慕容家几代朝臣,也称得上是簪缨世家。祖父曾任大学士,他的父亲是礼部侍郎,三叔在彭州掌管漕运。其他几位兄长虽都比不上已离家的慕容辞,但也算龙章凤姿,前程似锦。唯有他,读书不成,科考不成,还惹来这桩会牵连全家的祸事。
他这位四哥再有权有势,到底也与阖府离了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