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节商人们的心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咱们兑,咱们收,这都不要紧,成色高低,它总是银子。若是百姓认,也不失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若是百姓们不认,这也怪不到咱们头上。”高举说道。

    “可是这成色……”

    “成色好说,咱们的银子也不是十足纹银,至于老百姓的银子,那是从来都不足色的。倒是这些进不得坩埚的钱,还得思量思量。”高举说着拍了拍手边的木匣子,极其精致的原木纹细木工盒子,扁扁平平的,正是澳洲人发下来装《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挑个眼,立刻便会在店铺门口撒泼大闹,店家少不得又要花钱消灾。

    即使这般小心,盘点也总是会发现些铅块、烂潮银、蟹眼沙壳小钱。待到将碎银送去倾销店铸锭,又要在成色上和倾销店费一番口舌。总之,是说不出的烦难。

    “如今澳洲人的银元拿出来,不管成色如何,一元便是一元,半元便是半元,只要不缺不少,谁都得认,这就是好处。若是能推行下去,于百姓于我等商贾都是莫大的好处。”梁辰龙道,“不过,澳洲人还有宝钞,这就可虑了。”

    “小额的辅币券,且不去说。”梁辰龙道,“如今铜钱不足,流通的大多是私铸官铸的劣钱,比这纸票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用纸票子还省事些,只是这银元流通券……”

    说着他的脸上流露出忧色来。欲言又止的态度将大家的忧虑一下都勾了起来。

    钞票和银元等额流通,这对大明商人来说并不是稀罕事,自打中国有纸币流通起,纸币理论上就是和铜钱是等额流通的,宋朝的交子也好,大明的宝钞也好,面值都是“文”和“贯”。但是在实际使用上,纸钞的“文”和“贯”从来和铜钱对不起来。几十上百贯面额的宝钞买几碗浑酒喝,在明代是常事。

    但是现在流通券对应的不是铜钱,而是货真价实的银子。还要等值流通兑换。商人们自然有所忧虑,首先,澳洲人有没有这么多的银元可以等值兑换,只要对金融稍有了解的人,必然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大明的商人虽然不懂金融学,超发的概念还是知道的。就说各家店铺发行的各种“铺票”——亦就是现代的购物券——往往超发,如果有人收集全了来兑换,不少店铺立刻就会被挤兑破产。

    这还是其次,商人们更担心的是,澳洲人根本没有保证币值的打算:会不会通过抛出大量的流通券,将市面上的银子都套购了去。留下一堆纸币任其贬值——这套路他们虽然没亲自体会过,但是故老相传可都是听说过得。当初大元就是这么着把中原的金银都搜罗了去的。

    说到底,流通券印得再好也是一张纸,哪里有真金白银来得踏实!就是黄澄澄、青灿灿的好铜钱,拿着手里也比这张漂亮的花纸来得踏实。

    “若是只行银元,不行银元券,这便是莫大的善政了。咱们大小同业必然是戮力同心的办差。”梁辰龙捻须道,“至于这辅币券,市面上小钱缺得很,与铜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