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节工商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以前好歹是和澳洲人在广州的大头目平辈论交,称兄道弟;现在却还要通过一个女子,靠着旧日人情才能给“领导”递上话。

    也许那个赵童生的话是对的?那郭逸其实只是澳洲人的一个密谍司或者皇城司的头目,在这广州城立了大功,回去临高也只是升个大使臣?而这刘元老却是澳宋派下来的安抚使,是使相?

    一想到那个赵童生,高举却是一番烦躁。“你也配姓赵”这句话已经在广州府商界、士林传遍了。《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的意思是要他出面来组织“工商业联合会”。

    广州城中私人工商业数量众多,门类复杂,从业人员众多。不仅涉及到市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大量的国内外贸易。

    元老院并无包揽一切搞计划经济的意图,这即不符合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实际上也做不到。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工商业依然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化。特别是接下来的税务改革、币制改革、推广新设备等举措,无一不需要一个本地工商业从业者的组织来协助。组织掌握这样一个组织,也有利于地方政府能够有效的动员广州的工商界的人力物力。调控物价和物资流通。同时,也给予工商业者们一个专门向上反应的信息流通渠道。

    工商业者们过去也是有组织的,他们有得是以行业组织,比如“米粮行会”、“纱缎公所”、“钱业公所”……也有按照地域组织起来的会馆。会馆情况较之行业组织更复杂,即有同行业的,亦有跨行业的。就拿这贩运粮食到广州的大粮商们,他们即参与组织了“海阳会馆”,又参加了更大范围的“潮汕会馆”,同时还是“米粮行会”的成员。

    象这位高举高老爷,他虽不是洋货行会的会员,却是休宁会馆的会董之一。

    这些林林总总的行会、会馆,都要加以组织起来,这样才能有效的加以控制和使用。同时也遏制他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太大的作用。“有困难找会馆”,对于客居异地的商人和读书人来说,会馆是他们惟一的倚靠。

    高举自然不知道元老院组织“工商联”有这么多的企图在内。但是他本能的意识到这玩意“另有深意”。

    从澳洲人的一贯做法来说,他们“重商”是传统。临高这样原本堪称毫无商业的地方,硬是被他们造成了一个“商贾云集”的兴旺之地。到了原本就是四方辐辏,商旅云集的广州,岂能不大显身手?

    但是,高举从他一个商人多年和官府打交道的经验来说,官府牵头办得事,不管理由多么堂皇,最终目的都是聚敛。自己来当这个“工商联会长”,那就是彻底上了澳洲人的“贼船”,到时候少不了有许多烦难事,恐怕还得担上许多的骂名。

    然而反过来说,澳洲人最重工商,自己当了这个“会长”,就是广州商界的“话事人”,澳洲人和广州商界的上传下达等于都要通过自己。很多事情必然要与他商议,这种权力可是广州城里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说广州府变了天,可在这里却有暗指这位寒月姑姑被夺了差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