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节稳定粮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代,市面上历代铜钱混用,钞法崩溃之后为了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又准许商民私铸铜钱,成色极劣,部分流出到东南亚的铜钱被欧洲人视为“铅片”。崇祯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又在各地大量铸币,铜钱即滥又劣。市场上的小额辅币的币值极为混乱。

    “……所以我们认为小额辅币使用纸币是行得通的。”陈策说。

    这套说辞并没有完全说服刘翔,不过他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

    为了进一步减少目前行政费《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心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辅币。辅币可是没有金属货币的--老百姓到底愿意不愿意把铜钱换成纸币?对老百姓来说,银元他们很少用得上。大量需求的还是小额支付手段。现在最小面值的银币差不多也要2钱银子--有点大。”

    陈策微微一笑:“老刘,你知道钱筹吗?”

    “不太清楚,筹码?”

    “这是一种代币。是商户自己发行的,用竹子制作。其性质和纸币一样,是一种信用货币。在清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度很流行。”陈策说,“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东西吗?”

    “因为缺少小钱?”

    “因为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劣币。”陈策说。“和今天的大明的情况一模一样,商户百姓深受其害,但是小额支付又是须臾不可少的。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材质毫无价值的代币。它的信用,靠发行的商店自己维护。也一样可以流通一个镇,有的甚至可以流通十几个镇。”

    “你是说老百姓会因为劣钱太多而接受我们的小额辅币?”

    “对,不仅如此。”陈策看了眼孟贤,“小孟给我们的金融报告里,多次提到过广州乃至整个广东严重缺少小额辅币的情况。”

    “是的,”孟贤说。“有不少商户是私铸银豆来当辅币的。”

    大明是个不太注重铸币的朝代,市面上历代铜钱混用,钞法崩溃之后为了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又准许商民私铸铜钱,成色极劣,部分流出到东南亚的铜钱被欧洲人视为“铅片”。崇祯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又在各地大量铸币,铜钱即滥又劣。市场上的小额辅币的币值极为混乱。

    “……所以我们认为小额辅币使用纸币是行得通的。”陈策说。

    这套说辞并没有完全说服刘翔,不过他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

    为了进一步减少目前行政费开支中白银铜钱流出,会议决定在新币没有发行前。对全体北上干部采取供给制,不发现金;对在本地新招募留用的人员。只发折价的米和布。不发白银和铜钱。除了必需的工程款项结算和现地调达物资货款外,严禁使用白银和铜钱进行支付。

    刘翔说:“在发行新币前,我们另一项工作就是稳定粮食价格。”

    按照综治办在市场上的每日价格报告,广州的平均米价大约在每石一两三钱上下--比之他们入城前已经上涨了一钱。这显然属于“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