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节发行手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元老院原本有一种想法是将“银储券”作为工业品购买券,要购买元老院生产的商品必需使用新货币,但是财经口的人认为这样做意义并不大,因为元老院生产的工业品,从覆盖人群和使用范围来说依然不够大。

    财经口的意见是元老院必需掌握广州的“米”、“盐”、“布”这三件居民基本消费品的渠道,确保新币能随时购买到这三样必需品。

    只要纸币能够购买到生活必需品,是否能够兑换成银元就不再关《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虽然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和自己的丈夫差不多,原来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小市民。而现在他们的言谈依旧是那种平淡无奇的话语,其中却带着阴险残忍的气味。就连他们的笑容,看起来也是暗藏狰狞。

    “咱们归纳一下吧。”陈策说道,“为了让新货币流通起来,我们需要有警察……”

    “这个有,很快就能大批上岗。”刘翔说。

    “税务局。”

    “这个得等税务总局派人来。我还不知道来得是谁呢。”

    “为什么要税务局?”郑尚洁问。她在米国生活了很多年,一听到税务局就会不由自主的打冷颤。

    刘翔解释道:“货币的信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国家是否承认它的价值。税收是最能体现的。哪怕你发行的竹片木片,只要收税的时候认账,老百姓就会认可它的价值。大明宝钞会完蛋就是因为皇帝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好了:花出去当它是真金白银,收税只说是废纸--全国只有几个钞关才承认它是钱。”

    “法院。”

    “很快到位。”

    “米、盐、布的投放。”

    刘翔说:“我们在广州的其他商业渠道都是走高档奢侈品路线的。紫诚记虽然也走日用工业品批发,但是都不沾米和盐。倒是经销布。润世堂是卖药的,也算不上生活必需品。”

    “食盐这事有点复杂,”林佰光说,“这是专卖局的生意。”

    “食盐问题不大,专卖局只要设立一个批发档口就基本解决了。粮食的话,我们需要一个专门的粮栈来担任广州的粮食总批发工作。”郑尚洁说,“可以叫大昌广州分号来做。”

    大昌过去在广州设立分号并不为粮食贸易。本质上是税务机关驻广州征收珠江三角洲“合理负担”的马甲。征收的粮食也大多是运往海南和台湾的。很少在本地销售。不过因为有这段历史,不管是牌子、仓储还是人员都是现成的,直接转为粮食批发企业也不难。

    “大昌的地方税务局角色可以取消,现在用不着这层马甲了,税收功能和人员剥离给税务局,大昌以后就转为国有商业企业。除了大昌,也可以叫山海两路的人马都进来开店。”郑尚洁有心想大干一场,早就在盘算扩大自己手下的势力,“万有经销的是南北杂货,经销东西很杂,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回笼货币的渠道。”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