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节第一次贷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王四娘一回来就显出一种和往日不同的“财大气粗”。据去过院子里做零工的村民们说,养蚕的屋子全是一水的砖瓦房不说,铺地用得都是方砖——村子里大多数人住的房子只是夯实的泥地罢了。

    沈开宝家隔壁的多多娘和王四娘的娘家是一个村的,关系也比较好。沈大夫妻二个一回来,她就跑去了。她家的孩子多,家累重,便在王四娘家做起零工来了。据她说,这沈家的蚕房考究的地方太多了——可不仅仅是一个方砖铺地。《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都紫了。两个人就此再没有一句话。

    “收蚕”的时期一天一天逼进了。村子里为养蚕做得准备工作愈发紧张起来。只是没米下锅的窘境让大家都觉得十分难熬,沈开宝家遇到的难题,村里几乎家家都是如此。就在这个时候,王四娘出来说可以借钱给大家度难关。

    出借的是米,按照市面上每斗三钱的行情记账,还钱的时候,只要按照市面上的行情用茧子折算银子偿还就可以了。

    “这是奴婢的主家赵老爷的‘做好事’,”王四娘对着一群闻讯而来的村民们说道,“利息只要一分。等结出蚕茧来还就好!”

    养蚕前前后后大概要一个月多一点,等于月利息还不到一分,这在外面行情普遍都要三分以上的时候,等于是做善事了。

    更要紧的是只要用蚕茧就能还债——若是要还现钱,少不得又得受丝茧行的一层盘剥。直接还蚕茧,还省掉了自己缫丝的人工。

    条件太优厚,简直不像是真得。但是沈大和王四娘都信誓旦旦,并且表示愿意立下字据,白纸黑字的写明白条件。

    村人们迟疑盘桓了几天,终于熬不住饥饿,纷纷都立了字据向沈大家借米。不仅本村的人来借,连邻近各村,风闻了消息之后也纷纷托人来借米。沈大家门庭若市。

    借贷手续十分方便,本村的,即不需要中人,也无需保人,外村的则要本村的村民作个保人。字据全是印好得格式,代笔先生用一种装着尖尖的铁笔头的竹管笔填上数字,一式二份的叫借贷人按上手印,双方各持一份。

    字据立好之后,代笔先生就会按数字直接发给米筹,由村民自己到镇上的米店里领米。大家都方便。

    沈开宝原本是不肯借得,他原想自己无论如何也得硬气一下,但是肚子终究是糊弄不了的,当阿庆媳妇气鼓鼓的把几个孩子都推到沈开宝面前,看着这几个孩子已经发了青灰的脸皮,他终于妥协了。

    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了炊烟,也冒出了久违的米饭的香气。村人的脸上又有了笑容,肚子里有了食,做活愈发卖力了。现在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春蚕一切临时借贷都是指明在这“春蚕收成”中偿还。

    “谷雨”节一天近一天了。村里人家的“布子”都隐隐现出绿色来。这里养蚕都是每年自家留种,只有运气不好,当年的蚕没养成的人家才会在外面买蚕种。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插话。他这“横戳枪”一时让众女人都蒙住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