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节蚕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赵引弓办完了这件事,立刻关照人返回山庄。他指示人立刻去杭州周边的叶行买入“梢叶”。至于那五万两银子,他也关照人准备好一张德隆的银票他意识到自己给知府大人出得主意,必然在杭州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不过,民间的矛头不会再针对他了。他只要等着拿赈荒局的生丝和蚕茧就好了。

    沈开宝站在自家的船的后稍上,有一撸,没一撸的摇着船。正值中午,一点风也没有,塘路上的柳树枝条懒洋洋的垂在水面上。

    《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匾”和“蚕箪”。

    这些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在催青之前都要拿出来洗刷修补。不仅是他们家,村里每一家的门口,都有女人和孩子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说说笑笑,似乎为这寒冷的春天添上了一抹欢乐的色彩。

    然而他们脸色都是灰灰的——从去年秋天开始,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有的人家,每天吃二顿薄粥都难以维持,还得配上点难以下咽的糠饼来填补肚子。身上穿得也是破破烂烂——比叫化子好不了多少。

    然而每个人的精神都还不差。去年的大灾村里没有遭到灭顶之灾,村民们庆幸之余,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养蚕缫丝的道路。只要蚕花熟了,这难熬的一年就又能过去了——如今的世道,能一家人太太平平的活下去就是万幸了。

    沈开宝刚回到家里,村里的人都纷纷来了——他因为有条像样的船,又是村里比较“场面”的人物,所以平日里还兼开“航船”。也就是每隔几天摇船上一次镇,为村民卖蔬菜特产,买入本村不能自给自足的油盐酱醋和农具之类的东西。有人若是要上镇去,也可以搭个船。

    去年因为遭了灾,村民手头都很紧,除非是非买不可的东西,一概都不买了。他的“生意”也很清淡。不过这次他上镇上去,是为了买养蚕用得“糊箪纸”,这是家家户户非用不可的东西。大家也想听听最新的新闻,因而来得人很是不少。在沈开宝家的场院上围起了一个圈子。

    这也是沈开宝最得意的时候,他算是村里眼皮最宽,见识最多的人了,大伙都要听他说话。只是这次到镇上没听到太多的新闻,因为要节省的缘故,他不敢象从前那样进茶馆去要一碗最便宜的茶末子,听听周围“有学问”的人聊天,只是在街上逛了几圈,和平日里有来往的店家说了说话。

    他带回来的消息并不好:市面不好,米价已经上涨到了每斗三钱银子,连杂粮都快到一钱银子了。镇上的店家又倒了几家。镇上布店的布卖得这么贱,还是卖不出去几匹来,掌柜的唉声叹气——听说松江那边的布都卖不出去,种棉花的和机工都饿得逃散了……

    “要是有那么几个钱,买几匹放着真是核算……”沈开宝很是眼馋。

    “种田人都快饿死了,哪里还有钱买布。”

    “卖得再贱,咱们也买不起。”

    “有口吃得活命就好了,现在就是光屁股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