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节济荒人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千万要保证桑叶的供应。不然什么计划都得完蛋。”李幺儿再三叮嘱。

    赵引弓自然是包拍胸脯。他对买“梢叶”这么感兴趣,除了这是能比较稳妥便宜的购入桑叶的方法之外,他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当叶行向蚕农卖“梢叶”的时候,也可采用赊销的方式。约定以现银或者生丝作为还本付息的条件,如此一来,叶行实际上还扮演着放贷人的角色。

    如果能够利用这个方法,那么他的小额贷款计划也就有了《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需要官府的赈济钱粮,具体经办却往往是委托给地方上的缙绅办理。在明末这样朝廷日趋困窘的经济状态下,赈济钱粮的大头也得靠地方自筹。因而缙绅在救灾度荒上的作用被进一步提高。

    赵引弓虽然是个外来户,但是他通过积极活动,特别是通过经营奉教缙绅和复社的士子关系,在士绅圈子里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这次办理救济有声有色,便成了大家眼中的“济荒人才”。

    因而在去年年底,旱灾结束之后,杭州府成立了善后局,赵引弓也当了善后局的一名委员。由于慈惠堂在收容救济难民上办理出色,善后局便把难民的收容救济工作全部包给了慈惠堂。说起来,他这位委员是当得很亏——这工作即费钱粮,又耗精神,一个闹不好又容易激发民变。善后局募集的钱米和官府的拨款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慈惠堂最终依然办理的有条有理,进入寒冬之后,竟然做到了路上无大群流民聚集,连每天收拾的路倒尸体都比平时少了一半以上——要知道这可是灾后的荒年,要放在往日,一早从城里拉到义冢掩埋的尸体至少有上百具之多。

    没人知道赵老爷在慈惠堂上投入了多少,但是大家都知道光靠官府的一点拨款和向大户百姓们募来的钱米是办不到如今这个局面的。更别说还能把难民们安顿的稳稳当当的,不受冻饿疾病之苦——这不仅要花钱,还得能办事。

    如此的才能和财力,不由得不让本地的缙绅刮目相看。加上大家都隐隐约约的知道他有徐阁老的背景,太仓的张溥也他有交往,知道此人绝非一般的广里秀才。因而在善后局中的地位也日渐重要。一府二县里的官儿们,见到他也要客气一声。

    今天他要去办得这件事,说起来也是善后局的一桩公事。赵引弓觉得,只要自己拿捏准确,获得官府的支持并不是难事。

    今年开春以来杭州还算风调雨顺,各处渐渐缓过劲来,所以善后局的事务也渐渐稀少下来。不过,救灾赈济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大灾之后,灾民当初为了活命往往已经把生产生活资料典卖一空,两手空空。即无种子,也无耕牛。难以迅速开展生产自救活动,而且现在已经是三月下旬了,转眼便是“五荒六月”,青黄不接的当口。若不能及时帮助灾民生产自救,势必造成灾民再次大规模外流。那么前一年的赈济工作就等于泡汤了。

    今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