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节少年人的好奇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几个少年见过礼,分宾主坐定,张应宸命道童送上香茗——特意从临高运来的“黎母山乌龙茶”,奇异的茶香立刻就吸引住了少年人。

    张应宸含笑问道:“正月里没有窗课吗?”

    庄永龄等人立刻站了起来,恭恭敬敬的说道:“先生是布置了读书和临帖的,都做完了,日头还早便出来逛逛。”

    “那就好。”张应宸点头。端详着几位少年,其中二个正是庄谦的长子和次子庄遐龄和庄鹤龄,都在《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毅果决,不愧是乡间诗书之家出身的豪强。”

    这位三爷对乡里的事务十分热心,张应宸办理慈济堂业务,收容流民的事情得到他的很大助力,

    “快请。”

    庄三爷是个中年人,中等身材,眉粗眼大,皮肤黝黑,手脚粗大,一看便是苦出身的汉子——大店庄家发家是从庄谦开始的,所以他的几位兄弟虽然后来先后进学,但是少时都吃过苦,种地做工出身。

    大约正是少年时候的经历,使得庄谦等人对沂州的难民救济一直是不遗余力,当然,仅仅凭好心肠还办不成“荒政”——大灾之年如何赈济灾民,如何“救灾减灾”,在古代社会就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但要有知识,还得能力出众,性格坚毅才行。

    庄贲就是这样一个人,张应宸原以为在外运难民上他会有所阻碍,没想到对方并不阻拦,还提供了若干便利。

    “背井离乡谋生固然可怜可哀,总比守在这里活活饿死、病死好。”庄贲有一次便这样说道。

    庄家虽然联络本地缙绅大户,设法筹措粮食、药品,不遗余力的救灾。但是面对整个苏北、鲁南的大水,他们的努力仅仅是沧海一粟。来自官府和民间的一点施舍救济根本无法应对巨大的灾情。庄家没有聚宝盆,总不能无穷无尽的变出粮食金银来。无非是尽人力听天命,能活几个人算几个。

    但凡粥厂,每日煮多少米都有定数的,领完了就只能等明天,运气不好饿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在天灾面前,古代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和组织力,其救灾的能力和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外流逃荒就是唯一的活路。

    张应宸提出可以联络垦殖主将难民大批运往台湾垦荒之后,庄贲当即表示同意——难民远隔重洋去垦荒,不用说水土不服,旅途劳顿就会死亡一大批,但是好歹能让大多数人活下来,比在这里等死强多了。

    减少一部分人,也给留下的人多一分生存的机会——只不过往日这种“减少”是用死亡作为代价的。现在张道长有了“移民开荒”的这条路,已然是莫大的幸事了。

    “道长,王老爷回来了吗?”庄贲见过礼,好不客套的问起王瑞相的下落。

    王瑞相就是张应宸所谓“台湾来得垦殖主”,他一口山东味的官话让庄家的几位爷们少了很多戒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