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节集村并屯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鼓动进行“集村并屯”或者宣传口叫做“新生活”工作没有huā很大的力气。比之于大明,李朝的济州岛上没有什么中间阶层:只有老爷和奴隶。数量不多的所谓的常民,基本都是依附xìng很强的佃户,过得rì子比奴婢好得有限。

    对他们来说没什么故土难离之类的概念。土地房屋村舍都不是自己的,无非有个遮风避雨能睡觉的地方,现在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干活吧,只要干活就会有新房子住。这房子比老爷们住得还《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理过的废水通过暗渠排到灌溉渠道内。至于沼气沉渣定期清理后就是很好的肥料。

    村庄中间围起来的空场就是水井和打谷场的所在。这样一共占去了77个格子,余下的4块格子用来安排村庄连接大路的路面,两侧安排铁匠铺子等等不适合放在村庄中的公共建筑。如果环境许可,村庄的周边的丘陵应予以封山保护,以便村庄取得燃料和种植经济作物所用。

    村子中间的打谷场,除了用来打谷和作为村民聚会之用。这种村子,主要用于生产而不是防御,打谷场其实也是有为路过的伏波军、治安军休息所用的目的。

    在具备粮食库存和火枪的情况下,这种村庄可以有效的抵抗一切冷兵器游匪的攻击。在进驻了最多一个营的正规部队后,这个村庄就是任何土著势力均无法拔除的堡垒。

    在以牧业或者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这一体系也可以使用,只不过在土地配置和公关建筑上有所调整,比如这个兴建中的国有济州第一畜牧场附属水原洞初号牧业村就没有每户耕地的布置。只有几块公有耕地,用来种植少量的杂粮和蔬菜。在海南进行的若干标准村试点中,由于土地产权的限制,标准村的土地配置也没有按照这一方案进行理想化配置。

    标准村的居民人数,理想条件下村庄里的居民应该符合60岁以下,每个年龄的男女都各有1~1.5个的情况,共计150人左右,根据现代加拿大清教徒的安排,超过200人即应该分村——因村内事务已经难以协调了。

    在稳定的环境下,人口是逐渐增多的——在临高的体系下,这些多余的人员会被运至元老院所安排的新区,或者吸收到工厂、军队和学校里面。

    每个标准村不超过二百人,使得村庄的规模受到严格的限制。每个种植业标准村每年能提供数吨粮食和一两名输出人员,同时接纳退役人员。可以充当沿途的驿站。至于在摧毁宗族体系上的作用——即使不采用任何行政手段进行干涉,在这一体系下能够形成的再大的宗族规模也不会超过一个村子。而且外出人员的见识和得到的体系支持力量使得在一段时间后村里有话事权的肯定是退役军人或退休的老工人。

    放大到更大的体系中,每个地区的标准村会组成一个网络,用道路连接。标准村之间的距离视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至少在2公里以上。在没有电话或者有线电报的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列举了许多不同的秘密储存方式以供参考。9?com

    但是金老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