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2(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而且,石鼓还遭遇过破坏。宋徽宗年间,因为赵佶喜欢古物,蔡京将石鼓文迁至汴京,后又迁入宫中稽古阁,以黄金填字,以示珍贵。】
“黄金填字???”
在宋朝以后的玄烨眼前一黑。
大清在宋朝后面,他还来不及看到古色古香的先秦古物,就这么被蔡京祸祸了?
不光玄烨觉得不妥,天幕也是痛心疾首。
【同志们,千万不要学啊!这跟现代那些没有审美的业余修复师乱给古文物涂色有什么区别!】
荆咕先是放出现代那些失败的文物修复,修复前,充满了时间与历史的沉淀,虽然残缺有遗憾,但是写满了故事;
修复后,刺激的色彩,充满了现代化学颜料的拙劣和业余修复者的劣质审美,虽然看似完整,但是写满了历史爱好者的愤怒!
.
“后世的颜料看来不值钱。”刘彻看得一阵哑然,好半天才说道。
这样鲜艳的颜色,是怎么搭配出如此辣眼睛的效果的?
哪怕他不是宫廷画师,也不擅长丹青作画,也不至于没有审美。
但是他怀疑,给这些文物上色的所谓修复师就没有审美!
司马相如闭上眼睛,喃喃道:“原来后世也不是什么都好的……”
看看,这不是就露出破绽了。
【靖康之耻发生后,金人破汴京,将石鼓与宣和殿的金石书画一同运至金中都城燕京。元初,先是将石鼓放置在国子学,后又放置在孔庙大成殿门内左右石壁下,如此一放六百余年。】
【抗战初期,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石鼓先后迁往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南京政府曾经想要将石鼓与其他文物一起迁往台湾,但是因为石鼓特别重难以带上飞机,逃过一劫,解放后石鼓重新回到北京,现存于北京故宫。】
玄烨长长叹了一口气。
“还是回到了故宫。”
虽然他现在还没机会看到,但是好消息是,石鼓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的紫禁城,也就是后世人口中的故宫。
而这样历尽千辛万苦,其中隐藏的政治动荡,时代背景的艰难,让玄烨只要稍作思考就触目惊心。
文物还有人保护着,能一直存到后世,能平安回到安全的地方,但是人呢?
有多少人在经历过那些迁移、战乱之后还能平安回到故土?
甚至是保护文物的那些后世文人和战士,又有多少人为了转移文物付出生命的代价?
能听懂其中含义的,不仅玄烨一人。
李世民沉默良久,眼眶微微湿润:“后世人果然很在意祖宗的文化。”
一堆政府带走都嫌弃太重的石鼓,被一群战乱中的平民到处转移,其中又付出了多少代价?
他们没有因为战火的威胁选择放弃,也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受到利益的诱惑选择贩卖,而是前赴后继,一路转移,到处带着文物避难,直到将文物平安送回北京故宫,那个可以保护文物的最安全的地方。
他们保护的何止是文物,保护的是代代相传的华夏文明!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朝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据《汉书·艺文志》载,秦时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学》七章。】
【这二种书当时既通用“仓颉”之名(),则字体上也应是同一的。它们都算得上是当时的字典?(),被称作“秦篆”。】
听到赵高这个名字,嬴政有一瞬间的恍惚。
他偏向法家,法家讲究的是“重才不重德”,哪怕明知赵高有些缺陷,嬴政也不在乎,还是大胆的使用和信任。
实在是,赵高很好用,是有能力的。
但是,赵高支持胡亥让大秦二世而亡,这是嬴政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在天幕剧透了大秦的未来后,嬴政留下了李斯戴罪立功,赵高早已送上了黄泉路。
但现在嬴政并不后悔,天幕又送来了更多人才,用别人家的人才,更香!
【此外,虽然我们现代经常说“秦篆汉隶”,但实际上,隶书同样来源于秦朝。】
【相传隶书最早由一名徒隶所创造,目前因为没有名字已经不可考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秦朝,隶书的使用人群的确是徒隶。】
【秦篆的繁复我们大家看一眼就能深有体会,由于官狱事务繁冗,简省文字变得必要,因此更为简便的隶书一经发明就广受欢迎。到汉朝时期,隶书大为通行,文字进一步统一,成为今天的楷书的起源。】
【后世虽然总喜欢骂始皇帝“暴君”,却不会想到,始皇帝的大一统行为,也为后世带来了许多文化上的良心影响。】
此言一出,汉朝的文人反应最大,尤其是儒生。
“秦始皇那暴君只会焚书坑儒,怎么可能对文化有帮助!”
“他焚毁了多少书!多少书啊!”
但并不是每个文人都被迷惑,有人快速指出:“那个,天幕说过,始皇帝只是收天下书籍藏于咸阳宫,焚书的是项羽……”
指责始皇帝的儒生一顿,改口:“他坑儒了!”
“我怎么记得坑杀的是那骗人的方士?方士炼的丹药有毒,放我朝也会被砍头。”
“胡说八道!这是圣人书中所说,秦始皇焚书坑儒!”
“如果秦始皇坑杀儒生,为什么要让大儒淳于越给扶苏当老师?不怕淳于越报复行刺吗?”
“这说明他不喜欢扶苏,就喜欢胡亥!”
“我看你才是胡说八道!”
争议中,街头又是一顿口水打仗,对喷的有理有据。
【当时的部分齐鲁儒生还非常反对始皇帝泰山封禅,认为始皇帝没资格,封禅时遭遇狂风暴雨,儒生一个个冷嘲热讽。但却不知,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夸耀功绩。】
【封禅,是祭祀泰山的礼法。在泰山顶上筑土祭祀称作“封”,在泰山山麓扫梁父之土称为“禅”。】
【秦国其实并没有封禅之礼,封禅是齐鲁地区的土地祭祀,齐鲁大地以泰山为国家中心。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选择在泰山进行封禅,很大一个政治信号,就是在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从此之后,华夏后世的征服者都开始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
() 扶苏震惊地看向父亲:这个一直被儒生诟病劳民伤财的封禅,竟然不是为了夸耀功绩?
连淳于越也是以一种陌生而惊讶的眼神看着帝王:难道,他们真得是目光太狭隘了?
嬴政面无表情,手指交叉,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看得出来很放松,心情不错。
【那些儒生可能以为,全世界都这样,但是从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的前面不需要加“古()”字就可以知道,并不是。征服一个文明之后直接覆盖其所有文明和历史才是常态。】
【中世纪的欧洲为什么进入了黑暗蒙昧时期,因为曾经的古罗马古希腊等古老文明直接被侵略者抹除了。征服者带来了武力,抹除了文明,自己却没能力发展,于是有了持续上千年的蒙昧时期,直到文艺复兴。】
【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在曾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华夏、古阿拉伯和古印度的文明,重新发展而来的。】
那些依然留在齐鲁之地、不肯为秦始皇效力的儒生没有被点名直接骂,但是这样的说法,让他们更加脸红。
而已经前往咸阳的儒生,彼此对视一眼,面色微红的跟其他百家解释:也不是所有儒生都这么迂腐的。?[(()”
“帝王与我们的眼光到底是不一样的。”曾经与之经常互相对骂的墨家弟子主动安慰道,“你们在陛下封禅经历了狂风暴雨还冷嘲热讽,这都没有被杀,足以说明陛下的大度了。”
儒生们连连点头。
对比一下后世动不动文字狱,始皇帝不知道大度多少倍了!
“陛下明明不喜欢淳于越,还让他当扶苏的老师。”说话的名家人很羡慕,虽然他知道那是因为淳于越的确博学多才、人品也还不错,但那可是皇长子,看如今陛下的态度,妥妥的大秦继承人,当未来皇帝的老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也想!
“我也希望有这样的不喜欢!”
【秦始皇将十二万富户迁徙至都城,这同样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创举之一。】
【汉朝以长安为都城,周围有五陵,于是将南方的富豪安置于此。唐朝时同样迁移达官贵人于五陵,也就是唐诗中屡屡提到的“五陵少年”。】
【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将他们挪到天子脚下,离开自己的地盘,更便于皇权集中。另一方面对于集中资本繁荣都城,促进都城的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是大一统政治的必要措施。】
秦朝的地方豪强:“……”
是的,受伤害的都是我们。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了商业的重要性,他们最担心的都不是帝王的打压,是秦亡之后乱军抵达,一群豪强聚集在一起,岂不是一打一个准?
虽然知道有好处,还是忍不住会思念家乡,在自己的地盘上才觉得更有安全感。
【此举一开始遭到反对,但后来却形成一种风俗,不仅华夏往后的朝代屡屡模仿,受到华夏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受到影响,在以奈良、京都为都以及丰臣氏建设大阪时
() ,江户开府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日后后世的天皇也纷纷效仿。】
【后来“秦”成为了强大的象征,古罗马称呼大汉为“大秦”,大汉称呼古罗马为“大秦”,而历朝历代被封为“秦王”的都能征善战,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是“秦王李世民”。】
嬴政笑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原来也曾是秦王。”
这算不算也是大秦的后裔?
这一波,大秦嬴麻了。
刘彻嘀嘀咕咕:“为什么不是汉王?这大唐的子孙不孝!”
李隆基想起自己最崇敬的太宗爷爷:“自太宗皇帝之后,再也没有人有资格受封为秦王。”
秦王,当能征善战,封疆拓土。
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此后大唐再也没有人有资格被封为“秦王”。
【这就是秦始皇的魅力,也可以说是大秦的文化影响力!】
【秦始皇代表着大秦的强大,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全世界!】
老秦人集体骄傲。
而其他皇帝,酸溜溜。
朱元璋想想自己被天幕骂了很多次,再想想秦始皇多次被夸,气得吹胡子瞪眼:“后世人真的很喜欢始皇帝那个暴……那个始皇帝,他有什么值得好喜欢的!”
朱棣:“……”
父皇能改口,已经进步了,可惜文采似乎还是没什么长进。
【所以,在讲秦汉文学之前,咕咕先讲一讲帝王。首先,因为“文化入侵”与“文化影响力”相关,说起大秦,论文化影响力谁能比得过秦始皇?】
【其次,因为帝王的态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当时社会的文风。】
【假如没有秦始皇的开明,出身卑微、人品还不咋地的李斯不会得到重用,很多政策也不会得到实施,自己的文章也没机会传到后世。】!
</div>
<script>_ad_hf();</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