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1(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刑,周有九刑、《吕刑》。只是以前只局限于贵族和官员,只有邓析把刑罚刻在竹简上传到民间,天幕竟然还会因此赞赏他?”

    李斯开始反思,难道大秦的法律没有彻底得到贯彻,也是朝廷的推广不足?

    “普法,开启民智,原来‘法’也可以如此重要。”扶苏喃喃自语,再一次对“法”有了新的认识。

    他下意识抬头看向父亲,还没开口,嬴政已经看出他所想,淡淡说道:

    “现在大秦有纸,也可以普法。”

    扶苏第一次主动伸出对法家的橄榄枝:“此事,儿臣愿往。”

    李斯惊讶地看了一眼扶苏,他不是亲近儒家的吗?

    连儒家大臣也震惊了,扶苏这是怎么回事,要背儒投法吗?

    想到这里,淳于越狠狠瞪了一眼李斯:肯定是这个先学荀子后学法家的家伙影响的!

    嬴政却对扶苏的这一举动很满意,微微笑了笑:“可。”

    扶苏受到鼓舞,更加振奋了。

    这说明,他的选择没错!

    【春秋战国前后历经了五百余年,这五百余年虽然战争不断,是天下大势的重要蜕变期,是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重要转折期,是古代经济政治制度的历史巨变期,同时也是文学的

    巨变期。】

    【以春秋战国为分割点,在此之前,商周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一直为王室和诸侯贵族所垄断。商朝是“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周朝是“备物典册,官司彝器”“藏于盟府”。】

    【商周时期,文化属于垄断资源,文学创作大多附庸于王室诸侯,就比如我们现代能看到的甲骨文、金文,都是记录诸侯贵族或者王室的祭祀、战争、农作等活动。】

    “别说庶民百姓,连我们很多也不知道。”

    大秦的朝臣,有出身不高的,比如李斯,也有世家贵族,但许多依然不认识甲骨文和金文。

    或许先祖的先祖曾经认识,但也是极少数。

    文字没法传承下来,也让那古老的历史大部分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只有极小部分流传下来,能从后世的文献资料中窥见局部。

    【也因此,商周时期并没有出现拥有独立人格和自觉创作精神的个体作家,也没有诞生出蕴含个人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很多个“第一”。】

    说到这里,许多文人振奋了起来,开始为各自喜爱的文人呐喊:

    “孔圣人!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老庄!”

    “屈原!”

    ……

    一时间,热闹的如同后世的偶像粉丝掰头。

    【我们说过“百家争鸣”,今天不仅仅说“百家争鸣”。】

    【屈原是华夏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在秦楚相争的年代,哪怕自己一心向楚殚精竭力,提倡“美政”,依然被楚怀王疏远、流放。屈原在逆境中写下《离骚》《九歌》等楚辞体的诗篇,成为了华夏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华夏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之后,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辞令演化为“赋”。这也为后来的汉赋奠定了基础。】

    “竟然没有孔圣人……”

    汉朝,董仲舒有些遗憾,也有些惴惴不安:天幕,或者说后世,不会真的完全不学儒家吧?

    司马相如紧张中又含着期待:天幕既然提到汉赋,不知道会不会再夸夸他的赋?他又写了不少新作品,完全可以多夸几句。

    只有刘彻,摸摸下巴,看着天幕意味深长。

    他发现能上天幕的都是有点“特长”的,自己作为帝王,除了“千古一帝”,其他提到的似乎太少了。

    就连宋徽宗都能因为写医书多提几句,他总不至于连宋徽宗也不如吧?

    虽然他不会写,但是可以命人编,后世很多皇帝不都是动不动组织人编书,一修就是篇幅宏大的巨著。

    若是以前,大汉只有竹简可用做

    不到,现在大汉既有造纸术也有印刷术,大汉也可以!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历史著作。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这些都属于历史散文。】

    【《左传》以《春秋》所叙述的大事为纲,记载了春秋时代250年的历史事件,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国语》偏重记言,《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别是纵横家的言行。】

    【这些散文对后世的议论文、史传到小说、汉赋都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些表现手法,比如最著名的“春秋笔法”“左传义法”,也成为了后世文□□动的旗帜。】

    天幕挂出了后世对“春秋笔法”的定义:

    “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是华夏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这个说法来源于孔子编纂《春秋》时的创作手法,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

    .

    汉朝,古文经之争中,今文经学尤其推崇“微言隐义”和“微言文”。

    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手中执笔,在看天幕时仍不忘奋笔疾书,听到此处,大声赞扬:“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圣人的《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我等该好好学习!”

    他的妻子何夫人在门外闻言,无语了。

    丈夫在外时嘴笨,不善言辞,无论是年轻时求学还是后来收徒,他人有问只能写在纸上,用书面作答。

    后来入朝当了郎中,又与朝臣不和,觉得不符合自己的生平所愿,于是称病辞官。

    党锢之祸起后,何休受到连累被禁锢,没想到何休反而乐在其中,把自己关在家中闭门不出,每日埋头在书房里,用功十余年,一连创作了许多书籍。

    有《春秋公羊传解诂》12卷,注《孝经》、《论语》等,现在正在写的就是《春秋汉议》,以春秋大义,驳正汉朝政事600多条。

    何夫人总觉得,丈夫这样的作风迟早要把整个朝廷得罪完。

    但是心里又隐隐有种期待,万一,丈夫能凭借自己书籍青史留名,岂不是能扭转目前的困境?

    想到这里,何夫人捏紧帕子,看着天幕,紧张地等待着后面的故事。

    【先秦时期还有一项著名的文体,那就是“寓言”!】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上学时有没有被《韩非子》里面的寓言故事所骗,以为是真实的历史故事?】

    【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宋人疑邻》、《螳螂捕蝉》等等,都是《韩非子》里面的寓言!】

    【咕咕当年上学,还以为真有那么愚蠢的郑国人是故事里那样买鞋的……】

    秦朝时百家弟子狂笑,除了郑国人。

    今天,也是郑国

    人风评被害的一天。

    郑国人开始疯狂骂骂咧咧:“我们又不是傻子!”

    “韩非如此贬低我郑国人,我们也要写寓言嘲讽他!”

    “对,写!把六国人都嘲讽一遍,我们郑国人才是最聪明的!”

    群情激奋中,某位郑国贵族一时口不择言,当着众多六国人的面这样一说,瞬间迎来六国旧民的视线。

    “哎呀,谁打我!”郑国贵族感觉气氛猛地一静,正在紧张时,不知道谁从背后打了他脑袋一下,快速回头,结果后背又被打了。

    “太过分了!当我们没看到是吧!”

    其他郑国人看到,一起朝着出手的人动起手来,打作一团的同时还有人傲然的笼袖旁观:

    “以为只有你们会写,我们也会!”

    “不是只有韩非会写,李斯也会!”朝堂之上,李斯看着天幕又开始赞赏韩非,还被话语中透露的后世学子都学习韩非的书籍羡慕了。

    他已经在写了,《李斯子》一定也能传世!

    【老实说,看这些故事完全能理解始皇帝为什么喜欢《韩非子》,我也喜欢嘿嘿。】

    嬴政:“……”

    虽然但是,他也不完全是为了看故事,怎么说得他像是喜欢看故事的小孩。

    连嬴政的子女也对这些故事感兴趣起来,听起来法家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以寓言为广”,即用寓言来阐发自己的主张。它产自民间,是从比喻中发展起来,在原著中其实并不独立成篇,只是作为论证手段之一,在战国时代比较盛行。】

    【《庄子》一书,寓言共有200多个,《韩非子》中达到300多个,其余著作也不少见。】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揠苗助长”“齐人乞墦”“一子学弈”来自《孟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庄周梦蝶”来自《庄子》,“刻舟求剑”来自《吕氏春秋》,“南辕北辙”来源于《战国策·魏策》,“画蛇添足”来源于《战国策·齐策》,“狐假虎威”来源于《战国策·楚策》。】

    “这些,我们也学。”

    秦朝的贵族非常骄傲,原来他们学的书籍内容跟后世一样。

    “后世海纳百川,各家都学,颇有杂家之风。”杂家弟子得意的挺起胸膛。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吕不韦在世时得到重用,并且编书有《吕氏春秋》,就是天幕上提到的《吕氏春秋》!

    【是不是发现我们老祖宗的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这些寓言,上继远古神话,下启发小说,直接影响恶劣唐朝、明朝的寓言创作,也可以看作是后世魏晋杂事、志怪小说的雏形。】

    【不得不说,先秦时期的圣贤们养活了后世多少文学家史学家!】

    这一次,百家齐齐骄傲:没错,他们老祖宗就是最厉害的!!

    </div>

    <script>_ad_hf();</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