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1(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先秦时期,跨度非常大。】

    【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到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华夏祖先早已在上完年前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它们通常是伴随着祭祀和劳动产生的,还有了口头文学。

    伏羲氏的“网罟之歌”,神农氏的“丰年之咏”“扶犁之歌”,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

    还有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

    .

    “吾人苦兮,水深深。网罟设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网罟设兮,山不幽。”

    唐朝诗人元结念出自己比较熟悉的两句《网罟》。

    元结正在与友人一起品茶看天幕,听到这里瞬间看向元结:“次山,这不是你诗歌《补乐歌十首》里的吗?”

    元结摇摇头:“这是我从民间听到的民歌,相传是伏羲氏所作,狩猎劳作时创作的。”

    友人有些失望:“可惜,天幕没提到你。”

    元结却微微一笑:“现在还早,还没到大唐,不一定没我。”

    友人顿时来了信心:“没错,大唐文人辈出,等到了天幕说唐朝,没准你我一人都天幕上有名!”

    这一说,一桌人都高兴起来,痛饮三杯清茶,一片其乐融融。

    【我们后世根据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能推断,大概是在殷商时期,华夏散文已经有了雏形。】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以及《易经》中记载的卜筮之用的卦、爻辞,已经能见证散文的形成过程。】

    天幕放出一系列的甲骨文、金文,大部分人看得是一脸茫然。

    自从天幕宣传了各种知识文化,各个朝代的百姓都发现了识字的重要性,开始想方设法去学习认字。

    朝廷开始设立各种粉壁宣传农业措施、政治法令,还有各种草市、集市、医学交流会议等,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时候,越是不识字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原本口口相传的经验也显得不够了,必须要写下来,都想着能传世,能传给后人。

    在刚开始学写字的大秦,庶民接受到的挑战是最大的,他们看着天幕上的一个个字,每个看起来都是互不相识。

    小孩童言无忌嘻嘻笑:“好像我乱画的画……”

    匠人看看自己手下的墨斗、刀斧、木板,再看看天上的复杂的文字,只觉得识字比自己做过的最难的家具还要复杂:“奇奇怪怪的符号,这学写字这么难的吗?”

    “你看,旁边做了解释,我大秦的文字叫做小篆。”说完,农人哀嚎,看着小篆复杂的笔画,越发感受到学习认字的艰难,“小篆也很难!”

    今天的古人,也在感受学习的辛苦。

    【今天特意提一部书籍,《尚书》。】

    天幕放出《尚书》的内容,作为儒家必

    学的经典(),古人都很熟悉?(),听到天幕讲解,也都很期待。

    【《尚书》,作为华夏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记载了古史,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华夏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些散文,用古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排在第一个的朝代,是虞朝,此后才是我们熟悉的“夏商周”。根据《尚书》的记载,虞朝持续了两千年,假如虞朝的历史被证明,华夏就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上下七千年”。】

    “没错,我们就是上下七千年。”刘彻已经先天幕一步做了认定。

    大汉都学《尚书》,他作证,排在第一的就是《虞书》,先辈不可能是编故事骗后人,说明“虞朝”是真得存在过。

    那么为什么天幕之前提到的朝代是从“夏商周”开始?

    刘彻想起被火烧过得秦始皇陵,想到了自己倒霉催的多次被盗的茂陵,想到了集体倒霉的大汉皇陵,脸色黑沉沉:“定然是盗墓贼的错!把虞朝的王陵都给毁了!”

    他的茂陵,设置的重重机关连天幕也单独分析赞赏过,但还是抵不住人心,抵不过内部的偷盗贩卖,抵不过王朝末年的贼寇盗墓当军费。

    真是越想越气!

    尤其是想到可能被卖到海外洋人那里,猪猪愤怒!

    【但是目前并没有出土任何有关虞朝的遗址或者文字资料,因此哪怕是国内也很少认可虞朝。】

    【要知道,目前西方对于“夏朝”的存在也是不认可的,因为华夏虽然出土了夏朝都城遗址,也出土了文物,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后人并不知道夏朝人使用的是什么文字。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主要是商周时期。】

    【咕咕非常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虞、夏的文物和文字出土,让华夏可以骄傲的喊出:“我们的文化上下七千年!”】

    明明华夏还有更古老的历史,却不知道文字和历史,淳于越看得难受:“没准夏朝也有甲骨文,被我们古人不知道,当药材吃了。”

    他还记得天幕提到过,把记载了甲骨文的龟壳当“龙骨”,磨成灰敷在伤口上,或者直接口服。

    每逢天灾或者战乱,不少坟墓被地震、洪水冲垮,里面不知道多少甲骨龟壳露出来,又不知道多少被无知者破坏。

    尤其是战乱时期,还有军队故意去盗墓求财,放火烧墓,谁知道毁了多少。

    “这盗墓,怎么就屡禁不止呢。”

    “你能管盗墓,管得了天灾吗?”李斯难得跟不对付的淳于越说几句好听的,“放心,天幕强调了甲骨文的重要性,以后大家不会再随意破坏了。”

    夏无且也道:“还有,医学发展,大夫多了,大家有了正规大夫就不会乱吃

    ()    药。”

    淳于越忧心忡忡一叹:“但愿如此吧。”

    现在知道甲骨的重要性,没准民间盗墓取甲骨的更多。淳于越依然担忧,但也知道,只有担忧徒劳无益。

    在大秦繁华稳固的时候,朝廷可以禁止,到了战乱,谁都顾不上,为了活着什么不会做。

    他只能隐晦的看一眼始皇帝,希望始皇帝活得更久一点。

    起码,先把目前大秦的烂摊子解决好。

    【咕咕个人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会不会在商周以前,比如虞夏时期,对文字的管控更为严格,连遗址里也不会存放。】

    【各朝各代的文明是先后相继的,周天子以“君权代神权”,商君王以神权捍卫王权,这是一个从神走向人的过程。那么会不会在商朝之前,夏朝,甚至虞朝,对神权更为尊崇,对文字更为垄断,以致于不会在人间留下任何只言片语。】

    【为什么咕咕有这种推测呢?这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态度逆向推测。】

    【春秋战国时期,“法”开始不断向民间普及,反而激怒了旧贵族。

    足以看出传统王室的态度——对文字、文化,占有绝对霸道的垄断权。】

    公元前536年,子产当上郑国的执政大臣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激烈抨击;

    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这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激烈反对;

    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私造刑书,写于竹简,称之为“竹刑”。在竹刑中,他明确反对礼治,提倡“事断于法”,主张实行法治。

    邓析认识到民智未开的恶劣影响,主动把刑法刻在竹简上,做成“竹刑”,比刻在铜鼎上的法律更便于携带和传播。

    邓析把“竹刑”在民间传播散发,并且鼓励庶民参政议政,甚至还专门替人写诉状,帮庶民分析诉讼技巧,还帮人打官司,类似最古老的“讼师”。因为求助的人太多,忙不过来,邓析就开办私学,来讲解“竹刑”。

    “竹刑”大盛,庶民知道了哪些事违法哪些事不违法,不再只是贵族的一言堂,开始不服官府的以权势压人。

    后来郑国大夫驷歂掌权后,对邓析更为不满。

    公元前501年,驷歂以“竹刑”中的法律,抓住漏洞杀死邓析,还挂尸示众,以儆效尤。

    此后,各家学说都把邓析当成反面教材,无论是《荀子》还是《吕览》,都是站在统治者阶级的位置,出谋划策如何管理庶民。

    .

    “郑国说好听点是民风淳朴,说难听点就是极其保守。”此时,大秦百家汇聚的地方,名家的后人听到天幕说起名家先祖邓析非常高兴,开始当着百家弟子的面分享先祖的故事,哪怕被郑国后人用死亡视线注视也无所谓。

    “邓析见到民间浇水只能用瓦罐去背水,就设计了桔槔,结果反而被无知农人嘲笑!”

    墨家弟子闻言觉得有些耳熟,好奇问道:“什么是桔槔?”

    名家弟子道:“在河边或者水渠边树立木桩,把一根较长的横杆架在木桩上,一头系上水桶,一头绑上石块,这样可以从地处提上水来,可以省很多力。”

    “哦,这不是‘称杆’吗,有的地方叫‘吊杆’,原来你们叫‘桔槔’。”墨家弟子顿时了然。

    这个东西并不是郑国邓析原创的,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非常原始,而且因为结构简单、材料易得,在其他地方也有使用的。

    墨家弟子瞥了一眼还在出言抗议的郑国人,在心里默默附和:这都能说奇技淫巧,的确无知保守。

    “原本一天只能浇一亩地,用了桔槔这个可以浇一百亩,但是没用,还是不用。”名家弟子又开始嘲讽郑国人,“不用就罢了,还冷嘲热讽,说是奇巧淫技,带坏人心。”

    墨家弟子默默嘀咕:桔槔也没这么夸张,还是需要人力的,一天一百亩,大力士也受不了。

    但是看着郑国人和名家弟子开始习以为常的吵架,很快其他百家弟子也加入,墨家弟子默默后退。

    不行,天幕讲得知识太重要了,不能吵架,免得错过,让其他人去吵吧,他们墨家趁机多学点,日后也来个“墨家科举”,嘿嘿!

    【且不论儒法之争,新旧贵族阶级之争,单纯以文化的角度看,在那个只是被垄断的年代,“竹刑”对平民的普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开启民智,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甘誓》、奴隶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