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事情,他记得曾听游书先生说过,前朝有一位大将军,他誓守中原山河,一生都在跟金军抗争,是我们的英雄。常遇春是个粗人,太大的道理他不懂,但是“英雄”二字他还是懂的。
哪个男儿郎没有英雄的梦?
常遇春知道他们那个家是回不去了。
“娘,我想去投义军!”
常家大娘根本不知道义军是什么,但她心中看得清亮,她的儿志在远方。
“春儿,不管你做什么,娘都支持你。”
常遇春努力的听着天音,他已经开始把自己想象成天音中的那个“常遇春”了,然而就在这时,忽然他听见天音说常遇春仿若流星一般璀璨而且短暂。
流星是什么?
常遇春并不知道,但他却听懂了,大约就是说这人会英年早逝。
常遇春看看自己,忽然嘿嘿一笑,怎么可能呢?他壮的很,自小就是人群里最强最厉害最高的那一个,他怎么可能短命?
就算真的是短命,他也有一个能建功立业成为英雄的梦!
可是常遇春并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天音所说的朱重八和徐达在哪里,也只好一路走一路去寻。
-
定远县城。
朱元璋和徐达正在规划县衙仓里的粮食。
偌大的粮仓里,粮食却少得可怜,不足二百石,还有一些因为储藏不善,发霉腐败的,也要清理出来。
攻下定远县城,朱元璋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三千人,那么这三千人的粮食问题,就是朱元璋首要关心的事情。
“城中百姓多贫苦,我们挪出一百石,分给百姓。”
朱元璋的想做什么,徐达心知肚明,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当然知道这些疾苦,自己起义造反不也是为了一口饭吃吗?
徐达叹了口气,道:“若是以后人人都可餐饱,再不用为了吃一口而拼命就好了。”
正在这时,外面的天空之上,天幕缓缓变亮。
这一次不再是奔腾的战马,也没有谁的画像,而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
麦子刚刚抽穗,放眼望去宛如绿色的一大匹丝绸,顺着风,在大地间飘荡。
朱元璋张大了嘴惊叹不已,这般整齐的麦田,该是多么美好的丰年啊!
那些百姓农夫也红了眼睛,说不出的羡慕,若是他们的田也能有这样的收成,谁还会吃不饱?
天幕上的麦田麦粒饱满,一片一片的几乎望不到尽头。
在看他们的麦田,稀稀疏疏,麦穗也没有这么长这么饱满。
惊叹只在一瞬间,画面就变了样子。
天音也随之响起:
【这是一张up主两年前途径淮西时随手拍的一张麦田照片,在做这期视频的时候,我就在想,朱重八造反的初衷就是为了一口饱饭,若是那个时候我们这片土地上,就有了番薯、玉米和马铃薯,这些高产又可以广泛种植,还抗饿的主粮,历史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
【还是要感谢那些将番薯、玉米和马铃薯带回来的先人们,这也是明朝后期和清朝时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幕上又放了几张奇怪的画,朱元璋觉得应该就是天音中所说的番薯、玉米和马铃薯,他急忙蹲下身子,用手指在地上的薄土划拉着。
朱元璋的心脏在剧烈的狂跳。
“你在干什么?”徐达也蹲下身子,有些不解。
“我要把天幕中说道的那三种没听说过的什么番薯之类的画出来,若真有一日我朱元璋能……”他顿了一下,才又说道:“我定要找到这三种粮。”
“找粮?”徐达眉头皱了皱,又看看天幕上还没消失的画面,道:“这东西见都没见过,你去哪里找?”
朱元璋一边画一边说:“现在不知,不一定以后也不知,总会找得到。”
他没学过作画,但幸好这些东西的样子也并不难画,朱元璋道:“一会去找笔墨让人临摹下来,或许有一天用得上。”
徐达点点头,道:“若真像他所说,高产,广泛种植还有抗饿,那这可真是好东西。”
朱元璋只觉得自己难以自抑的激动,要是能解决了这口饭的问题,该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啊!
他不断的反问自己,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粮食问题,要是真的让他朱元璋给解决了,他是不是能名垂青史?
血液从脚底向着头皮开始冲击。
要是天音能有更多的指示就好了,他就能知道去什么地方寻找了。
天音还在继续。
【咱们就拿番薯举例,明朝时北方一亩小麦的产量大概是一石,江南稻米的产量比小麦高大约是在两石,而番薯呢?一亩收数十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差距?就是原来种小麦稻米可以养活一个人的田,要是种上番薯就能养活至少十个人!】
朱元璋的心脏加速跳动着,他内心又开始波澜澎湃起来。
“这事,可以做!”徐达也震惊于这样的数据。
刚才天音只说高产,却没说能高这么多!
“不是可以做,是必须做!”朱元璋捏紧了拳头,他竖起耳朵,只盼着天音能告诉他,这样高产的粮食,到底该去哪里寻找。
可是,过了很久天音都不再发出声音了。
天幕也渐渐黑了下来。
每次到了关键时刻,天音就戛然而止,朱元璋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个被大人哄骗的孩子一般。
糖只听得见,却看不见,就算看见了,也吃不进嘴里。
长叹了口气,朱元璋对徐达道:“好兄弟,你去找找这县城中是否有擅长丹青之人,将这几个宝贝画下来。”
总有一天,他朱元璋一定要寻到如此高产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