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当箭头指向南半球,也就是太阳往南移时,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指向北半球时同理。”他拿不同颜色出荧光笔,把两段分别加上高亮。

    “北半球昼长夜短是哪一段?是前面这一半。”

    “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它给的是‘昼长夜短’还是‘昼变长夜变短’,这两个代表的时间不一样。”

    郭倾停下讲解,给他们几分钟消化知识。

    “我再提一嘴,关于水稻种植的问题呢,你们要先掌握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像是哪里土壤肥沃?适宜的作物有哪些?水患是怎么形成的?这些最基本的情况是学习农业的基础。”

    “比如我国的东北平原,那里分布的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我国南方最肥沃的土壤。”

    “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气候适宜,也适合种植水稻。”

    屏幕外众人的笔都快写出火星子了。

    “还有一些开荒方法。我国古代一直是毁林开荒,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最后土质越来越差,这一片的粮食产量也会降低。开荒一把火,种树跑断腿,每次看到以前的毁林数据都觉得心疼。”

    毁林开荒?

    嬴政笔下一顿。不好,好像已经毁了,现在种还来得及吗?

    “我们接着说回公转。”

    郭倾见时间差不多了,切出群聊页面,“先问你们一个小问题,你们觉得是赤道热还是极点热?”

    【七战七捷—卫青:赤道】

    “为什么?”

    【七战七捷—卫青:因为离太阳直射点更近?】

    “仔细想想,告诉我你们比较有把握的答案。”郭倾有意让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想直接公布答案。

    过了几分钟,一个不太眼熟的名字说话了。

    【无所不观—张苍:我以为,这是因为圆的特性】

    “怎么说?”

    【无所不观—张苍:把太阳看做蜡烛,地球看做一个小球。把球放在蜡烛正上方,和放在侧上方,被照亮的面积不一样】

    【无所不观—张苍:可是蜡烛还是那根蜡烛,而且我觉得,放在侧上方时虽然照亮的面积变大,但是并没有那么亮】

    为了答题,还点了一小截蜡烛。在那个蜡烛还很稀少的年代,张苍也是拼了。

    “非常好!说的是对的。”郭倾很欣慰,愿意自己动手可比干听他讲课效果好多了。

    “正是因为阳光的热量被分摊了,才会导致高纬地区的积温没有低纬度高。”

    “由积温的多少,我们划分了五带,这个我们第一节课就讲过。以南北回归线和极圈为分界,从赤道向两极分别是热带、温带和寒带。其中为了区分南北半球,在温带和寒带前加上对应的南北。”

    他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放上来一张中国地图。

    “既然你们对农业这么感兴趣,我就顺着这里给你们讲讲咱们国家内部的积温带划分。”

    “要了解温度带,首先就要知道积温是什么东西。我国将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c以上的日子叫生长期,生长期内每天都去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就得到了积温。”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一共有五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还有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你们在图上应该能看清楚。”

    “热带分布的地区很小,你们记住四个地方:海南岛全岛、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的西双版纳。年积温在8000c以上,这里的水稻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亚热带是秦岭—淮河线以南,除了热带以外的其他地区。年积温高于4500c,但小于热带,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暖温带向北大致到长城—祁连山—天山一带,我记得西汉那时候霍去病就打匈奴打到了祁连山。这一片年积温在3400c以上,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剩下的地方除了青藏高原和寒温带那一个小角,全是中温带,积温在1600c以上。寒温带只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最北边交界的那一小点,积温在1600c以下。这两块地方都是一年一熟区。”

    “青藏高原区年积温在2000c以下,也是一年一熟。这里比较特殊,以前很多农作物都没法在这里生存。”

    刘彻晕晕乎乎记完,抓着卫青的胳膊就问:“你刚刚听见了没?霍去病打匈奴打到了祁连山。”

    “听……听见了。”卫青也有点不敢相信。毕竟在他的印象里,霍去病还是个小宝宝。

    人逢喜事精神爽。刘彻笑容满面,感觉自己的大业已经在向他招手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