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康熙着急立太子大概有这几个原因:

    康熙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由此引起的争夺大位的事件,使政权面临崩溃的风险。

    皇权与旗权矛盾尖锐。清廷入关之后,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本居于东北一隅的后金政权一下子变成了全国性政权,皇权与旗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康熙继位前,清廷一直采用以前的八和硕贝勒共议朝政制度,旗权对皇权形成的制约还非常严重。正好可以通过册立胤礽为皇储,借助辅政大臣索尼家族的力量,达到废除八旗旗主推举继嗣的目的。

    胤礽不幸地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家庭,他作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悲剧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康熙学习并且接受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他认为提前定好储君有利于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大事。

    特别是当时发生叛乱,敌人假托“朱三太子”之名蛊惑人心,使康熙看到了“太子”的威力。于是康熙也立下太子,以稳定局势,巩固皇权。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缅怀胤礽难产而死的母亲,十二岁就嫁给康熙的赫舍里氏。】

    (没有天赋:原来这背后还有这么多目的)

    (小白船:出生在这个时候,确实挺倒霉的)

    蒋遥竟然将他立太子的考虑揭露得这么清楚,康熙有一种被人看穿的不适感。

    还有,仙人竟然说保成当他的儿子不幸,怎么会不幸,他对保成还不够好吗?这天底下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出生在穷苦之家,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被父母卖为奴隶。保成身为大清太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受着全天下最顶级的资源,这日子还不够舒坦吗?

    仙人这话实在是有失偏颇。

    小太子听到自己被称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脸色煞白,他虽然才五岁,却很早就开始跟着康熙耳濡目染,对政治斗争有所了解。看来长大之后的他,过得一点儿也不开心。

    【因为对胤礽早逝的生母怀着深刻的思念之情,康熙坚持亲自抚养胤礽,并且对胤礽十分溺爱。

    康熙十七年,虚岁五岁的胤礽出痘,痘疮又名天花,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康熙心急如焚,下旨各部院衙门奏章俱送内阁,自己全心全意地陪在儿子身边,陪太子度过病危期。待太子痊愈,康熙还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并向天下臣民宣示这一喜讯。

    这段时间康熙就像一个寻常的父亲一样,甚至比一般的父亲对待孩子还要上心。故事的开始总是美好的,扶苏、刘据、李承乾开始也是备受宠爱,可惜后来……

    康熙十八年,康熙又特命修葺紫禁城东面斋宫与奉先殿之间的明奉慈殿,改为毓庆宫,作为皇太子东宫,以示恩宠。

    康熙以孝道治国、齐家,他对胤礽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做一个孝子。

    康熙曾经多次让胤礽祭拜他早逝的母亲,胤礽一开始做得很好,为了完成孝庄太后游览五台山的愿望,陪着康熙和孝庄一同前往;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重时,十三岁的胤礽衣不解带,跟康熙一同照料病重的孝庄。尽心尽力的程度,连康熙都不忍心。

    康熙自身十分刻苦,学识渊博,对待胤礽有很高的期待,他为教导胤礽付出了很多心血。

    胤礽六岁正式开始学□□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后来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

    康熙教育胤礽十分严格,无论寒暑从不间断。

    还好胤礽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勤奋刻苦,从不懈怠,学业进步很快,让康熙很满意。他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正在孝陵祭拜的康熙得到克复云南的捷报后,召集众臣,亲自宣读汉文捷报,又命年仅八岁的太子宣读满文,胤礽小小年纪,毫不畏惧,其声清朗,令人叹服。

    胤礽的记忆力很好,读书的时候读几遍就能很好地背出来,但他还是按照康熙的要求每一篇都背够一百二十遍。说起来这个一百二十遍我好想吐槽啊,真的不是浪费时间吗?大家看,对于胤礽这种天才来说,可能背个两三遍就记住了,有这时间干点儿啥不好。

    当然了,老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能确实背的遍数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