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爸爸不爱我,六国孩子要闹了》(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咸阳宫看到仙幕中拥有美好生活的黔首们,百官们也沉默了,原来六国遗民是指曾在六国时就风光无限的贵族、地主、士人、乡老,不是指黔首们吗?那些黔首,真的那么好哄?
公子高嗤笑:“六国士族说什么复辟旧国,不就是为了恢复自己士族荣光罢了。”
子婴因为之前被仙幕着重点出了,此时也在殿上,他站在扶苏身边,叹气道:“是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是战乱时期或是平和时期,百姓最不容易。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若有可选,没有人想回归战国纷乱时期。”
【六国士族真的忠于六国吗?】
面对仙幕的又一个问题,没有人敢胡乱回答,毕竟之前被打脸的痛感还历历在目,只有黔首们积极回应:“仙幕这么问了,他们一定不忠诚。”
黔首们对着附近的某一个人指指点点。
“看来他们就是没断奶的娃娃啊,想要我们始皇的关注和重用,因为没有得到始皇的重用就想着旧主家的好,啧啧啧。”
被指指点点的士族一个横眼过去。
但黔首们却齐齐上前,眼睛睁得比对方还大。
看什么看,横得过谁啊横,不就是一群没断奶,没编制的孩子嘛!
士族看到本来对自己唯唯诺诺的人突然这么凶悍,自己的火焰就先熄灭了。
打不过他还躲不过吗!
他换别处看这破仙幕去!
看到士族远去,这群黔首们个个都欢欣鼓舞起来,那群士族也没有那么牛嘛!
【这个问题不用等到秦末来答,直接看秦一统前的战国时期就好。
战国七虎争天下,莫不招揽四方游士。这四方游士在战国时期就叫客卿。
这些客卿,他们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但在故国却无展示舞台,不是无缘面见国君,就是国君对他们的思想并不采纳。
他们四处远游,就如备受儒家推崇的孔子也是在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他们要借助他国君主之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就是所谓的忠诚?】
听到仙幕的话,属于六国士族,并且经常扬言想要恢复故国的儒生脸色一黑,这这这仙幕为何又抓孔圣人来说话!
【所以六国士族真的忠诚于故国吗?忠诚的是那位与自己抱负契合的国君,还是那份买方市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罢了。】
秦地黔首经过仙幕的多番教导已经明白了,一切都是利益在推动。
六国遗贵忠诚的是利。
【如若真的要说来,秦能够一统六国,六国士族在其中可出了一份非常强大的力量啊!】
黔首们听到这快乐搓手,双眼放光:“我灭我的国?”又有乐子可以看了吗?
位于咸阳宫的百官们齐齐看向角落的一个位置。
被百官们持续性注视的李斯:“……”
李斯悄咪咪地往角落躲了躲,随后又理直气壮地直视回去,在座的不是很多都曾是六国人吗!
【秦国国君们在为一统奋六世之余烈时,六国的很多精英士族也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都是六国人。
在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可以说是布衣、游士的最向往的那片乐土。
关于这点,有个人写了一篇谏言,这篇谏言直观的讲述了这一观点。
那个人就是李斯。
在秦兴建郑国渠时,始皇被官员劝说觉得他国者必有异心想下达逐客令,李斯的《谏逐客书》正是用秦‘皆是以客致强’的这一段秦崛起的历史告来劝说始皇大大。】
李斯在仙幕讲到谏言之时内心就有一种不妙的感觉。
随着仙幕的话,没想到这就如他所料,又是他李斯!怎么仙幕总是带他!他只想在角落带功赎罪,而不是天天被天下人记住他李斯未来会背刺于始皇!!
仙幕!你何时才会忘记他李斯的存在!
仙幕自然听不到李斯内心的哀嚎,或者说即使听到了也不在意,因为它还在冷酷无情的讲着他李斯的谏言:
【谏言里面讲到秦穆公东奔西跑招贤纳士,从西招纳由余,从东招纳百里奚,从宋迎来蹇叔,从晋招来丕豹、公孙支。用这五位不产于秦,而产于六国的能人,并国二十,称霸西戎。
秦孝公用魏国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战胜楚、魏两国,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用魏国张仪之计,拔三川,取汉中,包九夷,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后以连横之策名留青史,让秦可以在战国时期被奉为尊。
秦昭王得魏国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君,巩固王室力量,蚕食诸侯,以“远交近攻”闻名于世,使秦成就帝业。
更别提秦始皇正得用的楚国李斯了,他的功绩同他扶持二世上位却被诛族的蠢名一般流传千古。】[1]
李斯:“……”
李斯觉得自己脸好疼,功绩同扶持二世上位却被诛族的蠢名一般流传千古!这仙幕是在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感受到同僚悄悄望过来的戏谑眼神,李斯窒息:所以仙幕就是不想让他李斯好过是不是!
【所以,六国客卿在大秦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这叫……我灭我的国?】
六国残余士族颤抖着手,控制不住地想拿起手中的酒樽给仙幕一个好看!
才十几岁的项羽指着仙幕对项梁说道:“叔父!这仙幕怎么如此不讲道理!明明是那些人背叛故土!”
项梁对项羽真在义愤填膺斥责仙幕的样子愣了下,欲言又止。
他其实想说,仙幕说的好似都是真的,六国士族的爱国情谊可不仅仅只能打一个问号。
【来来来,这里插播一条小知识:在战国时曾有‘士竞相秦’的现象,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也是基于有识之士在秦,能够得到礼遇,有人云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诸侯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