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修厂,国库越发有钱(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r />修好之后招大量的工人,批量生产,并且为了把速度提上去,将工厂的制作工程,弄成流水线状态。
不同的车间,负责生产不同的零件,并且对生产的流程,和工艺不断的进行完善。
比如,做自行车把手的木工,就全部只做自行车把手。
如此一来,熟能生巧,光做着一件东西,便能够迅速将速度提升上去。
而制作车轮的就专门制作车轮,负责锻造自行车大梁的铁匠,就专门负责锻造自行车大梁。
每一道工序,都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工厂,里面几百上千人,不停的制作各自手上的零件。
最后将零件全部汇总,由一个组装车间的工人进行组装。
仅仅一周之后,朱元璋所计划的这个流水线工厂,便彻底在京城的东边彻底成型。
并且工厂的名字叫做:自行车制造厂!!而这个厂全部成型之后,每天几乎可以生产几千上万个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出厂之后,要经受质量检测,确定没有问题,就在自行车的齿轮上刻上编号。
这样一来,就算这自行车以后丢了,也能够凭借编号进行寻找,而任何人都不能够对齿轮上面的编号进行篡改、涂抹、掩盖等等。
这样的一个体系制度完成之后也可以避免这个重要的私人财产,会被偷走。
尽管每天,这自行车工厂能够制造出几千上万辆自行车,然而也仅仅只是勉强,能够供应京城之中的市场需求。
在京城之中,住了恐怕得有几十上百万人。
其中能够买得起自行车的占了一大半,剩下一部分虽然并不富足,但是稍微努努力,拿出个十天半月的工资,也不是买不起。
所以朱允?预料,这京城几十上百万人,其中至少每个家庭可能都会有一到两辆的自行车或三轮车。
那么需求量便是二三十万辆自行车,或者三轮车。
如此一个巨大的市场,纵然是工厂的制造速度惊人,短时间内也难以满足。
这还不算,其他地方的市场,还没有进行开拓。
但是其他市场也一定是一片大好的情况,因为京城附近的一些其他的县城的百姓们,在见识到了京城之中的人所拥有的自行车之后,也都开始迅速传开。
附近的不少百姓,也能赶到京城来,排队交定金抢购自行车和三轮车。
如此这般,一个月时间过后,总算整个京城之中的,自行车需求量得到了一个满足。
甚至逐渐趋于饱和状态。
而由此所引发的改变就是,大明的财政收入了一大笔银子。
一辆自行车五百文,总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卖出去了四十万辆自行车,共计二十万两银子。
而一个三轮车价值一千文,也就是一两银子,卖出去了二十万辆三轮车,共计二十万两银子。
所以这一个月的时间,自行车及三轮车的售卖,仅仅在京城这个范围内,就给国库增加了四十万两银子。
除去掉成本,人工和赵青竹的管理费,到国库的还有三十五万两银子。
这样的一个为国家增加的收入的路子,简直是用可怕来形容,都有些保守了。
而且京城的车子售卖,也只是暂时得到了一个饱和状态。
但以后这样的一个销售额度,还是会缓缓的保持住。
因为自行车和三轮车,它是一个消耗产品。
半年一年的,它总会因磨损而坏掉。
如果仅仅是一些零件部位坏掉了,可以到店铺里去对相应的零件进行购买,然后换掉。
而若是整个车子都坏的不能再骑了,那就要买新的。
所以可以想象到,这是一个长久生意。
工厂里的生产速度还是要继续提高,只是京城之中达到一个饱和之后,需求量少了一些,总算可以将其他的一些自行车,批量的向大明的其他地方进行运输。
朱允?想到,要往全国各地运输自行车和三轮车时,便决定把三轮车再进行改良,在后面人坐的位置改成几张板,用来运输东西。
当然由于这个车辆,还是要靠人在去登动它,这样的一个拉货的三轮车,自然不能够拉太多的货。
只要能够方便,简单的运送一部分的货物,就算是可以了。
所以这个东西一上市之后,价格和人坐的三轮车是一样的。
这东西依旧也是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因为对于那些摆摊摊的百姓来说,这样的一个三轮货车简直太方便了。
可以将货物放在上面,随着电动三轮车随意的移动位置,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推着板车那么麻烦。
而对于一些做生意的人,用这种三轮货车运输东西也特别方便。
毕竟现在整个大明的道路情况非常的好,一些做生意的人拉着一些货,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池,简直不要太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