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刘彻和李世民都给他投去一个同情的眼神。

    作为一个皇帝,尤其是特别有作为的皇帝,后继无人,实惨!

    他们想想要是遇见胡亥这样一个儿子,就只有一个想法,惨,实在太惨了。

    这个简单。明昭想,胡亥的“丰功伟绩”那真是不管起义军还是后来的大汉,只有给他宣扬的份,没有遮掩的道理。

    “秦二世,为帝之十八子胡亥。”

    明昭迎着起秦始皇森冷的目光,道:“按胡亥赵高李斯的说法是,奉诏继位。”

    “矫诏。”嬴政眼皮都不抬一下,冷冷道:“满朝文武,谁不知朕属意长子扶苏。”

    当然知道,要不然陈胜吴广起义还能打着扶苏的名号。

    “所以他们说是您临死前才决定立胡亥的。”明昭道:“您是突发疾病才去了。”

    “突发疾病,临死前立胡亥。”嬴政发笑道:“那是朕病糊涂了吗?”

    “胡亥年少不经事,他对朝政掌握多少?朕才能临死前放心把大秦基业交给他?”

    大秦是几代人的心血,更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帝国!

    嬴政目光森冷无比,“扶苏是朕之长子,朕视他为继承人,尚且多有不满,多次打磨历练,怎么临死前就不挑了吗?”

    “还是他胡亥突然就爆发出经天纬地之才,让朕略过他前面诸多兄长,对他委以重任吗?”

    嬴政说一句,明昭就摇头一句。

    等嬴政说完,她才道:“所以史书对这件事存疑,一者说您宠爱胡亥,所以才决定立他,一者说是他们在您死后矫诏。但您死前身边只有他们,所以谁也不知道真相。”

    嬴政冷不丁问道:“李斯和赵高干的?”

    “是赵高和李斯拥立的胡亥。”明昭纠正一下前后顺序。

    “一个朕身边的近侍,一个当朝丞相,难怪能成功。”嬴政点评道,就算赵高是主谋,可是没有李斯,这件事就不可能成功。

    只有李斯这个大秦丞相才有那个威望,压住满朝文武的异议。

    那么,“扶苏没有意见?蒙家没有异议吗?”就算嬴政知道自己在大秦地位稳固如山,没有人敢反叛,但是扶苏居然就那么认命了?

    “胡亥登基后,称奉您遗诏,赐死扶苏和蒙恬。”

    嬴政怒极反笑,“他们认了?”

    “彼时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在边境驻军修建长城,扶苏因触怒您被贬去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并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明昭不带任何感情道。

    “有三十万军队在手,还自杀!”嬴政几乎就要拍案而起,被蠢儿子给气的。

    李世民啧啧称奇,“有三十万军队,有蒙恬这个能打的,还有扶苏自己本身的人望,居然不造反。”要是当初是他大哥李建成继位,然后命令他自杀,他就是没有三十万军队都要垂死挣扎一下,这有三十万军队,还有能干的主将,这不说造反成功,起码能将大秦一分为二好吧!

    他亲哥想他死,所以就算他亲爹还活着 他也是该造反绝不心慈手软。

    明昭眨眨眼,安慰他一句:“换个方向想,至少证明扶苏纯孝,从无逾越之心。”

    “那是蠢。”嬴政不给面子道。

    他默了默,垂死挣扎问道:“蒙恬就没有劝阻他吗?”

    明昭点头,“劝了,但是扶苏说,您要他死,他还有什么可问的。

    扶苏自杀后,蒙恬依然有异议,于是束手,被囚禁。后来胡亥依然要处死他,他本可造反,却不敢忘先主恩情,最后吞药自杀了。”

    嬴政长叹一声,“蒙恬勇武,蒙毅才干,蒙家三代奉大秦”他就是真的不立扶苏,也不可能处死蒙恬啊!

    嬴政沉默许久,又冷不丁问道:“扶苏为什么觉得我会杀他?”他是对他比其他孩子严厉,但是扶苏本就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对他是给予重望的。

    可扶苏接到他的旨意,扶苏居然,信了

    在他心里,他这个父亲就那么狠心吗?

    明昭想了想,换一个方向道:“《史记李斯列传》里面明确记载,扶苏准备自杀,被蒙恬劝止了,告诉他有可能是伪诏。

    然而扶苏在明知道有可能是伪诏的情况下,还是选择自杀了,而蒙恬没有再次阻止。

    后来蒙恬自杀也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也许,就算他们知道这不是您的旨意,可是当时胡亥已经继位,为了不使大秦这个才统一天下十几年的国家再度起干戈,他们才慷慨就义。”

    当时,抗旨几乎就相当于要造反,再起战端,而天下才止戈几何?再也禁不起破坏了。

    所以扶苏选择一死,以全父子兄弟之情,免去一场大战;这个帝国亦有他蒙恬的一份功,蒙恬选择自杀,也是不想毁了这个帝国。”

    扶苏能被嬴政当成继承人,是个蠢货吗?蒙恬贵为大将军,能不聪明吗?

    他们都是一时人杰,可他们偏偏都认了。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是什么抑制了这种本能呢?

    那也许是,他们有更崇高的信念和大义。

    彼时,他们都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一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