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弹劾(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亏目前是亏的,但亏掉家底不至于,他好歹还有一个纯碱的收入一直在细水长流呢。
弘书预测,最多两三个月,报纸的销量就能稳下来,介时广告招商,报社就能完全独立自主的运营了。
第一期局势大好,报社众人干劲满满,每日都有新文章送入宫,供弘书挑选。
弘书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胤真却因为工作太少而下旨将大臣们训斥了一顿。
“朕所吩咐事件众多,诸大臣因何不奏覆?……朕日坐勤政殿,竟无事办……着各衙门每月将已结未结情由于月底汇奏,上报内阁……”
好家伙,这不就是月报吗,弘书不由感慨,先是五天的,然后是月底总结,他阿玛不愧是著名工作狂,以后不会还能搞出周报和日报吧?
为雍正朝的官员们点蜡。
允禧来取稿子顺便催印刷机进度的时候,偷偷跟弘书说:“你不知道,皇上这圣旨下后,十三哥都没回过王府,听说这几日都在户部的吏舍将就,弘暾今儿还去给十三哥送换洗衣物呢。
他忍不住有些庆幸地道:“还好我来跟着你办报了,最起码每日能准时点卯散值。”
弘书戏谑道:“准时散值?到现在下期的稿子都还不够,报社开一天赔一天的钱,你居然一点不着急,还能心安理得的点卯散值?看来还是我态度太好了,不行,我得跟皇阿玛学学,你,今天回去就加班,明天给我送十篇合格的稿子来。”
你学什么不好非要学这个?
真是好的不学,坏的学得飞快。
当然这话他也只敢在心里说一说,知道引么书是在开玩笑,允禧道:别闹,你的要求有多高你自己不知道吗?我当初就不该轻信你,还说什么用大白话写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那钱阳他们写的那些百姓互相吵架扯皮的稿子也没见你通过啊。”
“就这个。”允禧从一叠不通过的稿子里抽出一份来,“当时这两家人对垒的时候,好几条街的人都去看热闹,如今都传递西城了,这事要是报道出来,小民肯定愿兴趣。还能留钩于出自因店传,吸引他们多订几期,这不就是你说的期待感。
弘书摇摇头:“这种事不适合上报,在这次事件中,两家都有错,但又都不是什么大错,百姓们私底下说说也就算了,很多人就是听个热闹。但上了报纸就不一样了,全城讨论,肯定会有人上纲上线,本来不是什么大错也会在众口铄金之下积毁销骨。
“禧叔,可能你目前还没有感觉,但报纸其实是一个双刃剑,做得好了它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无穷好处;但若把握不住分寸,只会带来灾难。”
“你要牢记一点,要让百姓们觉得咱们的报纸易懂有趣,但不能一切都只以有趣为标准,还是得有底线和准则。”
“这些不通过的稿子我都有在上面标明不通过的原因,你回去后好好看看,什么时候你审过的稿子不用我再审一遍,我就会完全对报社这块撒开手了。
他说的严肃,允禧听得也认真,点头道:我知道了。
接下来的时日,《京城周报》在口口相传中被更多人知道,即便是南城和西城那些不识字的贫民,也能随口与人谈起报纸上的新闻。
李三桩,之前背着三百斤柴来京城卖的老实汉子,这天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地拉着一车用过的蜂窝煤和少许柴伙进城。
城门处查看路引,从来都懒得理他们这些小民的兵老爷竟破天荒地主动跟李三桩搭话:你是顺义县的?”
李三桩虽然惊讶,但条件反射让他忙不迭的点头:对对对。
“你认识张四不?”守城门的士兵好奇问道,“听说他已经被放回家,只需多服几月劳逸,不用坐牢了,真的吗?”
“啊?”李三桩很茫然,搓搓手道,“回老爷的话,小民、小民认识三个叫做张四的,不知您说的是、是哪一个?”
守城门的士兵皱起眉头:你没听说过张四,就是在顺义县戳死方冬魁的那个张四。
李三桩还是茫然,见兵老爷不高兴了,怯懦道:“小民、小民是李家幼人,不、不常去县城。”
另一个同样查验路引的士兵道:“好了,他们这些人能知道什么,快别耽误时间了,日头越来越高,早点把这些人放进去咱们也能去歇凉。”
“啧,这不是好奇吗,有人说张四要坐牢,有人说已经被放回家了,你觉得哪个是真的?”士兵将路引还给李三桩,催他,去去,快走。
李三桩急忙拉着板车进城,离开时还能听到另一个士兵在说:“这我哪儿知道,我还听见有人说,张四已经被同牢房的人打死了呢。”
“啊?还有这种说法……”
后面的就听不到了,李三桩一边艰难的拉着车,一边不由自主地想,这个张四是哪个张四?听老爷们的意思是打死人了?没听说啊。
李家均虽然归顺义县管,但它的位置其实在顺义县和京城中间,附近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叫李桥镇。李家幼的村民们平时很少出门,就算要买什么东西也多是去李桥镇,很少去顺义县。
李三桩已经是李家幼出门次数最多的村民了,别看他一靠近京城就唯唯诺,但在他们村子里他可是有名的胆大之人,不然也不能在冬闲的时候跑到京城来打短工做蜂窝煤。
径直奔向蜂窝煤铺子,一路上李三桩时不时就能听见有人说张四的名字,这让他越发好奇,张四究竟是哪个人物。
到了铺子,李三桩熟门熟路地拐到后门,探头一看,今日轮值的是熟人,伙计齐树。
“齐小哥,您在啊。”熟人的标志就是李三桩从称呼老爷换成了小哥。
齐树正在看报纸,虽然他认识的字不多,但这报纸上的内容他已经听人念过许多遍了,如今连蒙带猜地也能假装自己看懂。
“哟,是你啊,现在不是地里正忙的时候,怎么进城了?”齐树放下报纸,看到李三桩拉来的板车,“霍,这个天气,你打哪儿弄来这么多。”
李三桩笑道:“我家那口子又有了,害喜,非说想吃我上回带回去的点心,没法子,只能把地放一天。我想着不能白跑一趟,就去镇上收了一些用过的煤球,您这儿价钱公道,还能赚几个铜板。”
这几年,蜂窝煤已经成功走入千家万户,除了出门就能捡到柴火的农村,一般镇上的百姓都会选择蜂窝煤。
而用过的煤球回收,是内务府带起来的风气,主要就是用来培育盆栽,因为有弘书的插手,所以内务府定的回收价格会高一些,一文钱60块。
李三桩在镇上一文钱100块的收上来,拉到京城来其实也赚不了多少,但怎么说,赚一文也是赚,他又不拿这个当正事做,只是这一趟II顶便而已。
“行,你说数吧,我就不数了。”齐树对李三桩还算熟悉,知道他性格老实,不是那偷奸耍滑的。
李三桩报了数,齐树用笔记下账,然后给他数钱,边数边问:对了,我记得你是顺义县人?
“是。”
“那你们县最近那个张四杀人案你知道什么内幕不?”齐树道,掌柜的最近天天在谈论报纸上的几个案子,他要是能问到点新消息,也能讨掌柜的欢心。
李三桩没想到齐树竟然也这么问他,不过面对齐树他的胆子大些:“齐小哥,您说的这事我也是才知道,还是因为方才在城门口兵老爷问呢。”
“这样啊。”齐树有些失望,将钱递给李三桩,“那算了。”
李三桩接过钱,陪笑道:“齐小哥,我能问问,这事是贴了皇榜吗?我这一路来都听人在说。”
“什么皇榜。”齐树笑喷,拿起刚才放下的报纸,“是这个,报纸,这上面写的。”
李三桩不知道什么是报纸,但上面满篇的字让他很是敬畏:原来是书啊。
“不是,报纸不是书,算了,跟你说这个干什么。”齐树摆摆手,举着报纸又看起来,“行了,快去买你的点心吧。”
李三桩拉着自己的板车离开,一路来到点心铺子,用方才卖煤球的钱买了几块点心,舒了口气:“应该够婆娘吃了。”再看向板车上剩下的几小捆柴火,”再把这些一卖,这一趟就不是光花不挣了。唉,虽然现在柴火价格涨了点,但大家都只要一二斤的备着用来引火,不像以前,背几百斤进城,一家就能买光。”
嘟囔着这几年的变化,李三桩拉着板车找上以前的老客户,很快就将柴火卖的差不多,只剩最后一小捆:算了,出城吧,从这儿城门口还有一段路,应该会有人要。
李三桩转上大路,正想吆喝两声,却先听见一声童稚的吆喝:卖报卖报,新出的《京城周报》!张四被判五月劳役,已经回家。”
等他循声望去,那声音的主人已经被淹没。
“来一份。”
“给我一份。”“别抢!”
“抢什么,你识字吗?”
“老子比你认识的字多!”
李三桩看着争抢的人,不由羡慕:城里人果然都很有钱,书这么贵竟然都抢着买。他不识字,也从来没进过书铺,只有一回听见镇上的童生老爷抱怨书铺太黑,一本书竟然要二两银子,从此留下了书本很贵的印象。
买报的人虽然产生口角,好在没闹起来,被各自友人拉走了。
人群散去后,赵七松了口气,接着就眉开眼笑,他领了60份报纸,已经卖出去一半,剩下的今天应该能卖完。
真好,卖完又能领工钱了。
赵七迈开步子,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